1.洪承畴生平诗词
洪承畴的生平事迹 一、青少年时代 洪承畴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
斯时,其父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母亲傅氏被父母接回娘家居住。洪承畴就是出生在丰州锦田村外祖父傅员外家。
闽南的风俗,房子宁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意思是怕风水龙脉被人夺走。 外祖父母对此并不在乎,可是舅父母却不高兴,所以洪承畴刚满月,母亲就抱他回英都老家。
洪母知书达礼,教子有方,这是洪承畴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承畴自幼聪明好学,思绪敏捷,深受老师喜爱。
他7岁上溪溢馆启蒙。8岁时,外祖父逝世,他就应用“三字经”口诵简短祭文,在场亲友皆称赞。
11岁时,辍学帮助母亲卖煎豆腐,因帮助水沟馆学生做对子,熟师洪启胤探知情况后,免费收洪承畴入学读书。在水沟馆读书期间,洪承畴除完成学业外,还经常到老师家中借书阅读。
从《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到《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学识渊博。有一次他写一篇读书心得,老师看了拍手叫好,并写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赞扬洪承畴年少就胸怀大志。
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学业成绩优异。 二、跻身仕途,明末重臣 万历43年(1615年),洪承畴23岁时,考中19名举人。
第二年考中二甲第17名进士。洪承畴从此进入仕途,历官刑部主事,朗中,两浙提学道佥事,江西兵备道按察副使。
天启七年,任陕西督粮道参政。崇祯三年,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
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
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三、援锦抗清,松山被俘 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
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
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
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
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四、审时度势,背明降清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
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
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
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五、文韬武略,开清功臣 顺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畴随清军入京。多尔衮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
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 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顺治二年,洪承畴授命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重任,采取“以抚为主,以剿有辅”的策略。在政治上联络族汉地主,以“原官留任”为条件,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郑芝龙,清军入闽;军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书张缙颜的抗清力量为重点,使豫、鄂、湘诸省四十余寨“渐次驯服”;文化上则连续开科取士,(传说有“状元不满中,汉女不入官”的条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使新进之士有机参与朝政;经济上疏请准予减免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等。
这些措施,对缓和民族矛盾,减少兵火洗劫,生灵涂炭,减轻人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均起了积极作用。 顺治十年,洪承畴奉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管粮饷。
凡满州亲王、公侯、将领、抚镇以及文官五品以下官员均受节制,兵马听其调度,“一应抚剿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 ”可见清廷对他极为信赖。
他入湖广后,以湖南为中心,分兵镇诸要地。实行屯田,备粮、练兵、修城防、设水师,作长久之计军事上“以守为战”;政治上“广示招徕”;经济上“开垦田亩”顺治十五年,洪承畴率军攻占贵阳,后又分兵三路进军云南。
顺治十六年,各路大军会集昆明,洪承畴一面筹划安定云南大计一面疏请朝廷救济边民。 顺治即令发银三十万两银,一半赈济云贵饥民,一半留给洪作军需。
顺治十七年,洪承畴因眼疾严重,自。
2.求古人讽刺洪承畴的两副对联
第一副。
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来源: 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内挂出这样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可就这么个“臣节重如山”的家伙后来在松山战役失败后投降了清。于是有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可谓一字之增,境界全出?后来洪承畴做了清时大官,一次一位客人与其对弈。
其间有丫鬟上来送茶,客人饮罢,只觉清香扑鼻,仔细一想此日正好是阴历“谷雨”,便随口道:“我道茶香味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洪承畴不愧大学士,张口吟出:“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而后得意地对客人说:“这恰好是一句上联,你把它续完如何?”客人道:“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两朝领袖”,是指洪承畴在明清两朝都做大官。
“别清明”是所谓无情对:字面意思与上联的“忘谷雨”相对(“谷雨”“清明”都是阴历的节气),而实际却是骂洪承畴受明恩却降清朝,哪儿还有“清明”可言? 第二副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联语用谐音、嵌字的方法,暗寓“史可法忠”,“洪承畴反”的意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妙不可言。
3.求古人讽刺洪承畴的两副对联
第一副。
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来源: 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内挂出这样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可就这么个“臣节重如山”的家伙后来在松山战役失败后投降了清。于是有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可谓一字之增,境界全出?后来洪承畴做了清时大官,一次一位客人与其对弈。其间有丫鬟上来送茶,客人饮罢,只觉清香扑鼻,仔细一想此日正好是阴历“谷雨”,便随口道:“我道茶香味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洪承畴不愧大学士,张口吟出:“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而后得意地对客人说:“这恰好是一句上联,你把它续完如何?”客人道:“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两朝领袖”,是指洪承畴在明清两朝都做大官。“别清明”是所谓无情对:字面意思与上联的“忘谷雨”相对(“谷雨”“清明”都是阴历的节气),而实际却是骂洪承畴受明恩却降清朝,哪儿还有“清明”可言?
第二副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联语用谐音、嵌字的方法,暗寓“史可法忠”,“洪承畴反”的意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妙不可言。
4.夏完淳明知堂上坐的就是洪承畴,却指着洪承畴厉声说.这句话你想起了
自古英雄出少年
十四岁的夏完淳,就追随父亲和老师走上了抗清的战场。但终以无力回天,兵败后其父夏允彝自杀。夏完淳又随老师陈子龙加入吴易军,吴易军也兵败后,夏完淳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夏天,夏完淳被人告发而被捕。解送到南京后,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八十天。最让人感动的就是那最后一次庭审,主审官就是那赫赫有名的洪承畴。
洪承畴早就知道夏完淳是很出名的江南“小神童”,为爱其才华,他想用感化的手段,让夏完淳能悔过自新,为清庭出力。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夏完淳明知堂上坐的就是洪承畴,却指着洪承畴厉声说道:“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这番话不但让洪承畴啼笑皆非,更让他如坐针毡,一头的冷汗直往外冒。堂上的衙役们,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就告诉他大堂之上坐的就是洪承畴。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条,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掉。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被骂得脸如死灰。
1647年九月,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在南京西市被斩首。
5.洪承畴是谁呢
先看一首诗词,可能很多人听过或者在哪读到过,即“兵败松山一怆神,可怜 已似楚囚身。
朱门今日只余恨,忍死偷生作贰臣”。这是清人为洪承畴所题写的一首竹枝词,也是后世人对洪承畴的一生评价。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人,先仕明于松山之畋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畴考中进士,十余年后升任陕西布政使司参政。
后因镇压起义军有功,逐步被提升为巡抚、总督等要职,成为明末重臣。
崇祯 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率领吴三桂等8个总兵官共13万兵马救援锦州。面对 实力强大的清军,洪承畴本想结营固守避免决战,不料生性急躁多疑的崇祯皇帝 却派人前来督战,洪承畴被迫进军,损兵折将5万余人,只好退守锦州城外十八 里的松山城。
半年以后,清军攻占松山城,洪承畴兵败,被俘绝食数日,拒不肯 降。皇太极无计可施,特命大学士、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发现其果有宁死 不屈的决心。
皇太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最终打动了洪承畴,成为带 领清军南下的急先锋,为大清帝国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大清开国功臣, 为大清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和睦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清顺治二年( 1645年),洪承畴被委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官职, 坐镇江宁(南京),后又出任云南贵州等五省经略。
顺治十六年(1659年),洪 承畴保荐吴三桂镇守云南,自己因眼病发作,返回北京疗养。顺治十八年(1661年), 69岁的洪承畴退休,被授予可以世袭四代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这只是正三品职衔, 而他原本是一品大员,所以退休时所得封赏甚薄。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去世, 享年73岁。清乾隆皇帝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之人,将其列于贰臣甲等列入《贰臣传》。
洪承畴在降清以后被编入镶黄旗汉军旗籍,他居住的地方在清朝正是镶黄旗辖区。
6.一首关于明末松锦之战的诗
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洪承畴心事沉重,背抄着手,闲看楼上的题壁诗词。在众多的名人题壁诗词中,他最喜爱一首署款“戎马余生”的《满江红》,不禁低声诵读:
北望辽河,
凝眸久,
壮怀欲碎。
沙场静,
但闻悲雁,
几声清唳。
三十年间征伐事,
潮来潮落楼前水。
问荒原烈士未归魂,
凭谁祭?
封疆重,
如儿戏。
朝廷上,
纷争炽。
叹金瓯残缺,
效忠无计。
最痛九边传首后,
英雄抆尽伤心泪。
漫吟诗慷慨赋从军,
君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