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和知识有关的古诗词

时间:2023-02-02 12:32:25  编辑:admim

和知识有关的古诗词

1.和知识有关的诗词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7、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0、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11、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1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1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15、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1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19、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20、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左宗棠)

2.【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

3.有关科学知识的诗句有科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的古诗句.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科学知识】:高山上的气温要比平地低,所以春天也来得晚.《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科学知识】:植物的腐殖质加入土壤可以使土壤肥沃.《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科学知识】:站得高,望得远.《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科学知识】:野草的生命力很顽强.宋.苏轼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关于知识的古诗

知识就是力量。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

智慧胜于知识。 知识名言法国物理学家 巴斯卡

知识改变命运。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李嘉诚

生活,就是求知。前苏联作家 高尔基 《浪漫派》

知识能改变命运。美国作家 爱默生

知识都是珍贵的。 关于知识的名言爱尔兰政治家、作家 埃德蒙·伯克

知识本身就是财富。波斯诗人 萨迪 《蔷薇园》

知识投资收益最大。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富兰克林 《格言历书》

恐惧常起因于无知。美国作家 爱默生

知识是心灵的眼睛。 知识名言德雷克斯

知识是心灵的活动。英国诗人 本·琼森

知识比力量更有力。S·约翰逊

假设始终先于知识。德国探险家和科学家 洪堡

5.有哪些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古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有哪些古诗与我们生活知识相关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升?鹧鸪天)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an=0&si=3

7.与学习有关的古诗词

1、《劝学诗》

作者:颜真卿 (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三更灯火五更鸡”这句闽南俗语,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2、《柏学士茅屋》

作者:杜甫 (唐)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译文: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3、《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4、《白鹿洞二首》

作者:王贞白 (唐)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一样珍贵。若不是被来往行人赞赏的逗笑打断了思绪,我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5、《劝学》

作者:孟郊 (唐)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译文: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