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有关灞桥折柳的诗词

时间:2023-02-02 15:58:11  编辑:admim

有关灞桥折柳的诗词

1.关于“灞桥折柳相送”的诗有哪些

1.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 《题情尽桥》

唐代:雍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4. 《折柳篇》

唐代:许景先

春色东来度渭桥,青门垂柳百千条。长杨西连建章路,

汉家林苑纷无数。萦花始遍合欢枝,游丝半罥相思树。

春楼初日照南隅,柔条垂绿扫金铺。宝钗新梳倭堕髻,

锦带交垂连理襦。自怜柳塞淹戎幕,银烛长啼愁梦著。

芳树朝催玉管新,春风夜染罗衣薄。城头杨柳已如丝,

今年花落去年时。折芳远寄相思曲,为惜容华难再持。

5. 《浪淘沙》

宋代:赵鼎

玉宇洗秋晴。凉月亭亭。梦回孤枕琐窗明。何处飞来三弄笛,风露凄清。

曾看玉纤横。苦爱新声。由来百虑为愁生。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

2.灞桥折柳 红叶寄情 春伤秋愁 蛩吟雁徙相关诗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1],更东陌、飞絮蒙蒙[2]。嘶骑渐遥[3],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4]。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5]。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有关 灞桥 的典故,诗词或故事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

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

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东晋谢道蕴“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联而使得“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景。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就以折柳赠别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可见诗与灞桥雪的缘分很深。

古人有诗云:“春色东来渡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

还有一首歌曲,“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灞桥柳,灞桥柳,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4.灞桥的灞桥诗文

灞桥诗/李商隐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注释①灞桥:即诗中灞水桥,在长安东边,为旧时东巡洛阳的必经之路。

②点行:按户口名册抽丁出征。③华表:这里指路边的木柱,立于大道交衡。

④东巡:指盛唐时皇帝巡游东都洛阳。寂寞灞桥文/初国卿最早知道的灞桥是在明代吴伟的画作《灞桥风雪图》上和汤显祖的传奇《紫钗记》中。

画上的灞水迤逦着从远山层峦里流出,皑皑白雪、森森古木中,一人骑驴正从小桥上通过。传奇中的故事讲霍小玉在灞桥上送文士李益,两人情意缠绵,难分难舍,最后折柳赠别,泪湿栏杆。

吴伟的画意雅致而满蕴文气,汤显祖的传奇迷离而追魂摄魄。风雪中的灞桥作为离别伤情的意象,从此让我难忘;后来又一直在古典诗词里折磨着我,那是一份难以释怀又无法与外人道也的感念。

一正是飞花自在轻倩如梦的季节,参观完半坡遗址,即去灞桥。旅行车从半坡到灞桥不过三、四公里的路程,但却走了近一个小时。

那车时走时修,到了灞桥就真正抛锚了。也好,车不催人,倒是有更多的时间来审视这处声名赫赫的胜迹。

灞桥位于西安东十多公里处的灞河上,是东出西安的必经之地。它西临浐水,东接骊山,东南边是广袤的白鹿原,北边是肥沃的渭河平川,东北边是沧桑的铜人原。

《雍录》上说:“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峣”指陕西商县西北的峣关,也叫青泥关或蓝田关,为西安东南方一大门户;“潼”就是陕、晋、豫三省交会处的潼关。

到灞桥这里才会看清,从西安来的公路过了灞桥之后就分为北、东、南三线,北线入陕北,东线达郑州,南线去商州、南阳和信阳。这里自古是交通重镇,如今交通更是发达,108国道(与陇海铁路线平行)、310国道(西安至内蒙)和312国道(西安至上海),均在灞桥镇境内交会。

另有三条高速公路通过灞桥,分别为连云港至新疆、西安至蓝田、西安至闫良,连接西临、西铜、西宝及咸阳国际机场专用线,是沟通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第三条大动脉。陇海铁路和西康铁路跨河而过,并有四条铁路专用线可供使用。

灞桥镇已成为陕西省米字型交通布局的中心点,可谓五湖三江,四通八达。上得桥头,面对桥东的灞桥古镇,我倚桥而立,双手轻抚桥栏,思绪一下叠进古人的印痕里。

霎那间我仿佛与走在灞桥上的所有古人撞了个满怀。千年百年之前,他们在这座桥上观赏“灞陵风雪”的景致,衣袂飘飘,折柳相送;他们骑着大马或是蹇驴,带着胜利者的豪情与驴子背上的诗思从桥上走过;他们从中原经这里出使西域,在阳关月色下做着建功立业的大梦;他们还从这里东走中原,在清明上河图里览尽帝都繁华。

然而多少年过去了,这里恢复了原有的寂寞,我却来了。我不相信,这就是那座走天涯的断肠人相互面对的灞桥么?是李白那年年柳色总是不堪离离情伤的灞桥么?是从鹿门山出来的孟浩然在雪天骑驴赏梅的灞桥么?我深知,灞桥的每一块石头每一颗砂粒上都凝聚了古人生离死别的声音与隐隐约约的哽咽,还有别意殷殷的叮嘱。

灞桥,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因为载不动那无数的伤心故事才变得如此寂寞、几度兴废?否则你不会成为伤情别离的绝唱。天下别离一样苦,岂独灞桥?何止折柳?为什么单单由你代表了这样一个人世间最关情怀最是黯然和伤感的意象?你承载的情感真是太重太重!你所积淀的“灞”字文化也同样是太过于丰厚!灞河为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蓝田县的蓝谷之中,汇纳于古代长安风景胜地——辋川西漳涧而北流,穿过灞陵原谷地,横贯长安东郊,西北流浐水汇入,又北流注入渭水。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为了显示称霸西戎的武功,连河名也带上了霸权色彩。

然而后世的地理学家似乎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不经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个三点水,而成了灞水。从此,长安东部就形成了一种“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头”、“灞桥折柳”、“灞柳风雪”、“灞桥伤别”等等,都与灞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作家陈忠实写过的“白鹿原”,古来是称作“灞上”的,还叫“灞陵原”,以汉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记》上说:“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就其水名以为陵号。”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代皇帝。

吕后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刘恒在汉惠帝绝嗣的情况下迎立为汉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节俭,体恤民苦,致使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较长时间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灞陵原正是他的无字碑。二“灞”字文化中,最著名的当属灞桥。

野渡无人舟自横——在中国,水是一种景观,甚至是一种哲学,而非路的延伸。南人舟楫,北人架桥。

由舟楫而进化为桥,标志着科学水平及生产力的提高。灞水上何时有桥,史无确切记载,只知到了西汉时这里才建起了木桥,地点在今桥西北十余里处。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遂将桥名改为长存桥。名曰长存,以后却在宋、明、清期间先后几次废毁。

不。

5.求关于折柳的诗句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折柳曲诗句是

关于折柳送别飞诗: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8、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9、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1、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2、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3、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14、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5、裴说 【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6、柳氏 【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7、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18、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19、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20、戎昱 【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21、张籍 【忆远】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22、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3、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4、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25、白居易 【三月二十八日赠周判官】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26、孟郊 【南浦篇】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 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 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27、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8、雍陶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29、许浑 【重别(时诸妓同饯)】 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 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30、李商隐 【关门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31、沈彬 【都门送别】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首诗最美.出自《诗经·小雅》。

7.灞桥折柳摧人的

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8.“灞桥折柳”何解

灞桥位于长安城东12公里处的灞河上面。古代长安人向东送行,往往以灞河为界,送人出长安城到灞河后就要在灞桥上分别了。

若是在古代长安,这个地方应该是一派柳色空朦,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似冬日雪花飞扬。到了隋唐,这里已是“柳色如烟絮如雪”的风景名胜之地了。于是“灞柳风雪”作为灞桥一道独特的景致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此后,以“风雪”作为比喻,成为诗人们咏柳的一种常用手法。

按照《西安府志》的记录,当年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摩肩接踵,是长安十分壮观的景象。当时,在灞桥旁还设有灞亭,供人话别。起身告别时,人们折柳相赠。 折柳与送别相联系,最早出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表达出对亲人、朋友的恋恋不舍。美丽的景色令人留恋,而杨柳低垂也使灞桥成为最有诗意的送别的桥。

古人钟情于柳,当然与柳自身的特点以及从柳本身所挖掘出的意义有关。“多情自古伤别离”,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从“柳”与“留”的谐音中,发掘了柳的留别、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与情绪之“绪”谐音,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谐音。于是古人将依依惜别的情怀寄托于娇柔细柳。赠柳、咏柳也就常常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回首望君柳丝下,挥手别君泪难休”。古人用柳枝的随风飘摇表示别情的依依,真的是恰如其分。

于是古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感怀的诗句:李白《忆秦娥》中就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的句子。后来人们又将灞桥叫作“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

“折柳赠别”逐渐为文人骚客所乐道。送客至桥头折柳惜别,也就不只是灞桥独有。唐代的雍陶送客来到四川沱江上的“情尽桥”边,联想起灞桥的折柳赠别,提笔将桥名改作了“折柳桥”。

如今,出西安城向东走的人还是要穿过灞河,灞河上也建起了多座现代的新灞桥,只是,过往的人们可曾想到这里当年的垂柳依依,想到灞桥的送别情。

9.有关霸陵、霸桥的诗词、以及历史典故

霸陵,汉文帝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即今霸桥区席王街办毛西村西,当地人称为“凤凰嘴”。

唐代西安的霸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霸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著名诗篇有:

忆秦娥 李白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另一首:

《咏史诗霸陵》

体裁:七绝咏朝代:唐唐作者:胡曾

原头日落雪边云,犹放韩卢逐兔群。

况是四方无事日,霸陵谁识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