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城名胜古迹的描写
历经两千年风雨沧桑,《史记》至今流传不衰,司马迁“圣”名家喻户晓。
本月28日是“史圣”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海内外一系列大型纪念活动纷纷启动,本报记者近日前往其生身之地韩城进行探访,所到之处,无不感受着这位千古史圣身后的流风余响。 司马迁祠,绵延千古的纪念 司马迁祠依山而建,被当地百姓称为“司马庙”,这座“庙”里,没有僧侣道众的香火缭绕、钟鸣磬响,多了些清淡与宁静。
与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角色一样,祠中的司马迁长须飘飘,绝非宫刑加身后之容貌。馆方称,家乡人力图恢复司马迁的男儿之身,认为威武豪迈的司马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圣。
因为听说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撰文并书的碑石,大家便分头去找,终于见到了一块被拓得墨痕斑斑的小块碑石,记叙了传说中司马迁的“侍妾随清娱”托梦给褚遂良的故事。 司马迁墓在山顶,一直有人怀疑其只是衣冠冢,墓被箍成蒙古包的式样,墓前没有飞扬的锡箔纸钱,只有几缕青烟在碑前缭绕。
一棵苍翠的柏树从墓顶蓬勃而出,树分五杈,亭亭如盖,如五只手指怒向苍天。 徜徉祠内,几千年历史烟尘扑面而来,那刀光剑影的鸿门宴,英雄末路的霸王别姬,那“披发行吟泽畔”的屈原,那兵临绝境而“誓不过江东”的项羽,那个性鲜明穿梭于朝野内外的各色人等,一起涌来。
徐村,挥之不去的谜团 车行在乡村路上,不时停下等风住尘散,再继续前进,就这样到了徐村———司马迁后裔所在地。 徐村悄悄“躲”在高原一隅,又名“续村”,意在延续司马迁之骨血,而“徐”字拆开,便是“余下来的两支人”,“司马”一姓被“加工”成了同、冯两字。
徐村人是否司马迁后裔,学术界一直争论纷纷,有人一笑置之,有人断然否定。 打开徐村平日深闭的汉太史遗祠大门后,寂寞荒台,野花点点,同、冯两姓历祖牌位分列两厢,异姓族人同居一祠,共奉一位先祖,在全国也属罕见。
给外人解释村中《祖代记史碑》的内容,则是77岁老人同永龄的“专利”,草纸卷成的烟棒倔强地插在铜烟锅嘴上,用“嘿嘿、呵呵”小结着自己的讲解。 徐村也有司马迁墓,碑文显示,司马迁逝世后,族人恐有不测,将其尸骨葬于徐村老牛坡下,于清明时节在此唱“跑台子戏”,名曰迎神,实为祭祖。
站在老牛坡(当地亦称野牛坡)上,东望黄河浩荡,而进村小路状如蝎尾,深沟大涧,易守难攻,令人感叹徐村人的远见与周到。偶然见到徐村的几本线装旧书,蝇头小楷,古风盎然,作者冯效迁名字暗合“效仿司马迁”。
村中治安非常好,但凡有任务,高音喇叭一响,全体村民便自觉前去。 徐村两千年来一直坚持“同冯一家,同冯不分,同冯不婚”。
而1963年,同有旺、冯粉竹两位村民“悍然”打破了徐村两千年“同冯不婚”的村规。至今,家中门框上还隐隐可见“保卫土改革命的胜利果实”的字样,当时因有《婚姻法》撑腰,加上同有旺的长辈均是村中极有威望的人物,两人终成佳偶,此禁一开,同冯两族正式开始通婚。
司马迁,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风追司马”是徐村小学操场外,一面砖砌牌楼上面的字样,动感十足。司马迁已远去两千年了,却以一部《史记》而永久。
两千年来,万千读者与长眠的司马迁“相看两不厌”,交合注入着一股股历史血脉。值得一提的是,徐村的司马迁研究小组中,有一位刘姓老人,村人开玩笑:“我们村人其实最恨的就是他了”,将其视为汉武帝刘彻的后人,戏称他为“刘皇叔”,这位短须蓬勃的老人,笑起来满脸皱纹菊花般绽开,享受着村人的包容。
血缘并没有因时间的稀释而淡化,司马后裔一块儿研究司马迁,虽然研究的内容更多的是为司马迁的祠堂和墓地除草、浇水、栽树等繁琐之事。“浩荡难名”,虽然立下了浩荡的功业,但难以成名,有人说仅仅为了表彰建碑人的功德,无法表示感谢的意思。
司马迁的气息到处散发着,徐村有个小池塘,村人将其解释为“墨池”,旁边的碑当然就变成了“笔”,好让司马迁蘸着墨池里的墨写字呀!而来到“法王行宫”前,村人提醒:“你试着从相反方向念一下”,一时,“法王行宫”就成了“宫刑枉法”,这是司马后人对当时汉武帝残害忠臣的愤慨。如果是巧合,那这巧合也真是“巧”了。
司马迁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一位名叫德田普一的日本研究者,和同永龄保持了七八年的鸿雁来往,并在此期间将自己全家改姓司马,以作司马迁的日本后人为荣。
2.洮阳八景诗
诗歌:洮阳八景
东岩伏冰
千寻深谷中,幽邃好逃暑。
六月犹伏冰,夏虫亦可语。
南山积雪
南望有高峰,东风曾不到。
雪凝三尺余,朗朗玉山照。
北岭横云
北岭雨初晴,横空飞烟雾。
迷离不分明,隔断行人路。
西湖晚照
斜阳射西湖,滟滟含光耀。
一片落霞明,翻疑初日照。
洮水流珠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劳象罔求,自有鲛人泣。
玉泉涌月
玉泉涌金波,皎洁浑无滓。
影桂浮清流,蟾光映浅水。
宝鼎停云
西岭有浮云,蓊然护宝鼎。
氤氲五色凝,下有贤人隐。
西岩卧龙
山势象虬龙,蜿蜒蟠曲坞。
会当际风云,遍地施霖雨。
3.凉州八景诗词
(一)绿夜春耕
孚甲早分穑事兴,膏腴成亩各西东。
杏花人趁锄梨雨,乳哺鸦鸣柳陌风。
王税待靡收获后,云耕先入画图中。
边陲广有桑麻乐,祈谷占年处处同。
(二)平沙夜月
雁塞沙沉一掌平,夜来如水漾轻盈。
笳声不动霜华静,练色如新玉宇清。
雕落寒隈河欲曙,兔眠深窟月长明。
黄昏每晃三秋影,一碧无垠万里晴。
(三)天梯古雪
神龙西跃驾层峦,万古云霄玉臂寒。
北海当年毡共啖,南窗此日练同看。
晶莹不让乾坤老,霜鬓徒惊岁月残。
未便屯膏空积素,融流分润六渠宽。
(四)镇西晓角
天宝开元法曲新,层楼卧听晓吹频。
风飘律吕星初落,露浥旌旗塞不尘。
悲感胡笳十八拍,号令铁甲五千人。
久知幕府军容肃,拱卫神京半属秦。
(五)黄羊秋牧
一线中通界远荒,长川历历抱西凉。
草肥秋色嘶蕃马,雾遍山原拥牧羊。
苏武廿年持汉节,嫖姚万里拓秦疆。
几回听处横吹笛,杨柳春风忆夕阳。
(六)金塔晴霞
金光照曜矗扶登,七级千寻万缕腾。
碎宝造成晴晃日,四龙呵护迥超乗。
仰窥碧落红尘远,俯瞰青塍紫气蒸。
高到天门璀璨处,铎声清出白云层。
(七)狄台烟草
荒台昔日说屯师,路出河湟到涧湄。
千载勋名存面具,九层遗迹在边陲。
色侵古陌春生暖,烟锁重城月上移。
五姓纷争无尺土,争如名胜动人思。
(八)大云晚钟
梵天幽静暮烟深,声教常闻震远音。
花雨一天云外落,松风满院月中吟。
南园归雁惊寻侣,北渚眠鸥稳趁心。
吼罢蒲牢僧入定,更无响度绿萝荫。
供参考。
4.你能找到那些有关均州八景的典故与诗文
苍浪绿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
在汉寿境内沅江下游有一条由沧水和浪水汇合而成的支流,叫做沧浪水。两千多年前,屈原被楚王放逐来到这里。形容憔悴的他走在沧浪水边,江水的波澜一如他心情的不平静。一个渔夫摇着小船靠近他,询问起了三闾大夫的苦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内心自然不是渔夫所能理解的,而他们的对话却化为了《楚辞》中的名篇——《渔父》。据说,当年两人交谈的地方就是沧浪水流入沅江的入口,取港口之义,现在的地名叫做沧港。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被这碧绿的江水所迷离,唐代诗人李白曾写下“遥看江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的诗句,宋代文豪苏轼曾留过“襄阳逢汉江,宛似蜀江清”的感慨,清代诗人沈冠写道:“清绝沧浪水,传名自禹经。澄潭浮鸭绿,映壁妒雅清。”
观古均州八大景有感,登武当山有感
雁落莲池鸳鸯伴,沧浪绿水碧云连。
一望天柱方晴晓,槐荫古渡有客船。
如今方山无晴雪,龙山烟雨隅可观。
黄峰晚翠人未归,东楼望月月尤残。
注:“古均州八大景”是古均州最为著名的自然景观,分别为“雁落莲池”、“黄峰晚翠”、“沧浪绿水”、“天柱晓晴”、“方山晴雪”、“槐荫古渡”、“龙山烟雨”、“东楼望月”。传说,清朝时期,道光皇帝曾听说均州城有“八大景”,风景顺然天成,神奇瑰丽,不须人工雕琢,且弥漫武当仙气,道光帝“龙颜大悦,意欲一睹为快”,后有大臣进谏说均州此时正值灾荒,饿殍满地,盗贼横行,恐有安全之忧,道光帝这才打消了前往均州的念头。从此,“古均州八大景”声名大振,引得不少前往武当山朝拜的香客驻足观赏,当地群众也都津津乐道,妇孺皆知。“古均州八大景”在我镇境内现存有“雁落莲池”、“黄峰晚翠”和“龙山烟雨”,如果选择适当高度及位置,另外五景也可在我镇觅得踪迹,南可观“天柱晓晴”,北可望“方山晴雪”、“槐荫古渡”,东可览“沧浪绿水”、“东楼望月”。
5.有介绍永州八景的诗词吗
永州八景之恩院风荷
恩院松竹静 荷塘月色摇
求学当努力 立志在今朝
永州八景之山寺晚钟
夜上东山寻古寺 蝉鸣石径月同行
钟声袅袅传如意 香火绵绵颂太平
永州八景之香零烟雨
雨沛烟弥漫 诗情画意新
孤舟横水畔 一岛浴江心
永州八景之绿天蕉影
醉狂怀素草 蓊郁绿天蕉
但有凌云志 乘龙上九霄
永州八景之朝阳旭日
晓日春风笑,青山绿水依
渔舟歌唉乃,野鸟唱江堤
永州八景之愚溪眺雪
雪乐邀竹舞,溪愚自静流
孤吟寻古迹,独钓驾轻舟
永州八景之萍洲春涨
山水相依两并秀,潇湘会晤一同行
春潮带雨夜来袭,孤岛疑舟荡复停
永州八景之回龙夕照
一抺残红照,千年古塔幽
愚溪南为伴,北望唤萍洲
/jfhr
6.浔州八景诗句,,,南江夜渡不计秋,,,,北岸渔翁乐悠,,,西
你说的是这个诗句:南江夜渡不计秋,北岸渔翁乐悠悠。
西山晚照文光好,东塔洄澜紫气浮。白石洞天似玉笋,罗丛岩月滚金球。
莲塘夜雨今还在,铜鼓滩声永古留八景是:1、官桥秋柳北出桂平县城,沿着宽阔的西山公路上行,过西山乳泉酒厂,下一个小坡便到了流水源源、柔条千尺的“官桥秋柳”。官桥秋柳,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此桥始建于唐代,位于西山山门数百步之外,宋代以前,得州府治、县治所在地为西山的大窝坪,为了迎送官员,在石拱桥接连城区一旁建了一个六角亭,名曰:接官亭,桥亦随之称官桥。
桥于清代末年被洪水冲毁,民国三年(1914)由政府重新修建。原来的接官亭亦已毁,现在桥旁的亭子,为七十年代所建,名曰:秋柳亭。
亭中原有一副对联,文曰:流水有情归故涧;夕阳无语下孤亭。官桥所跨的一条溪涧从远处的马来山逶迤而来,如白缎绕亭而过,流金泻玉,入黔江。
孤亭玉立溪畔,倩影倒影水中,柳浪啼莺,每当丽日中天,清风送爽,游人漫步桥畔,驻足亭中,耳可听桥下流水叮咚,铮然有声,目可观鱼游浅底,尾尾可数。垂柳拂面,彩蝶沾衣,真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南国秋日如春,此处杨柳仍然碧绿轻柔,牵人情思,故以“秋柳”名亭。2、云台曲水步进“官桥秋柳”,进入牌坊式的西山门,沿着绿树如盖的林荫小道南行数百步,突然,有似环佩之声传来,由远而近。
再行,脚下出现了一道光可照人溪流,溯流上行百步,便是“弯曲水、几回旋,玉带临风吊线悬;千仞巨岩连广宇,层云深处胜桃源”的“云台曲水了”了。“云台曲水”,几股涓涓细流从山涧蜿蜒奔出,汇聚经此,晶莹透澈。
正当它们狂呼乱跳,喜气洋洋地向下奔腾而去的时候,突然被状如层云的页岩所阻,左奔右突,形成曲曲折折的溪段。加上撞石水飞,溅起如珠如玉的水花,再经阳光的折射,五彩缤纷,如云如絮,如绢如练。
溪边页岩块块,大如台,小如凳。常有三五成群的红男绿女携衣挽布洗涤溪中,敷于草丛,或晾干石面,青一块,白一块,红一块,黑一块,紫一块,犹如朵朵彩云飘落,又像匹匹锦缎弃置其间。
砧声人语,偶尔和着轻歌低唱,更有一番情趣。更有煮茖作餐于此者,边饮茶吃饭,边远观山色,近瞰“云台曲水”,恍如置身于仙境,其乐无穷。
3、忠勇松涛游罢“云台曲水”,踏上宽阔的林荫山道盘旋而上,不一会儿,荫去日临,豁然开阔。在道路旁,古松中,立着一个六角亭,名曰:忠勇亭。
这座亭子是为纪念一位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烈士而建造的。她叫蔡碧珩,桂平城厢人、1927年春,她在省立桂平八中读书,秘密参加了中国***,并接受党的派遣任国民党县党部的妇女部长。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员和进步入士,这位年仅十七岁的***人被捕了,她在惨遭杀害的时候,从容就义。高呼着:“打倒土豪劣绅”、“中国***万岁”!在“忠勇亭”的道路两旁,一色盈抱的古松。
枝叶扶疏,凌云摩天。活像在林间操练的雄狮,又如站在路旁的忠勇卫士。
山风掠过。松涛浩浩,既像是在鸣奏着一支扣人心弦的雄浑乐曲,又像是为民献身的烈士而高歌赞唱。
“忠勇松涛”因此而名。4、碧云石径踏着“松涛”上行,沿着清幽的石级步步登高。
来到李公祠、洗石庵,再上行一段石阶,“凌空直上碧云岭”,一色的松荫,盖地遮空,炎阳隔断,山花展容,山涧隐鸣。举目望去,在前面的一块巨壁上:“碧云天”三个石刻楷书大字倏然映入眼帘。
这就是被誉为清凉世界的西山八景之一的“碧云石径”。“碧云天”三个大字,为清道光年间湖北景山人李少莲所书、字体苍劲宏浑。
据说,这是目前西山正楷石刻中写得最好的。“碧云天”最早见于宋代大词人范仲淹的《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此外,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也有此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碧云天”的一旁有一副走笔龙蛇的石刻对联:尘世路间,不觉忙忙终日;碧云天里,何妨息息片时。5、龙华晚眺踏上“碧云石径”,横过石阶小道,攀登“摩青”石级,便是被誉为西山胜景第一景观的“龙华晚眺”。
在“龙华晚眺”景点,登上龙华寺的文昌阁,凭栏望远,不但可以饱览西山景色,还可以领略浔州古城的大好风光。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更是令人如痴如醉的良辰美景。
远处,暮色茫茫的苍穹下,群山环抱,峰峦起伏,五指山立其北,白石山耸其南,紫荆山障其西。山前,树海如墨,杰阁隐现,暮鼓悠悠。
山下,木鱼岭、覆船岭、蝴蝶岭、宝珠岭,诸山环拱,影影绰绰,活像一双双搂颈交臂的痴情恋人。黔郁二江环抱城廓,悠悠东去,茫茫苍苍。
城中钓万盏华灯,江上的点点渔火,与山间的流萤,电视塔尖的电光,天上的星星相映成趣,熠熠生辉,妙不可言。6、乳泉琴韵出龙华寺,进“三石门”,乳泉便展现在眼前。
西山乳泉,是胜迹之地。相传,宋大观四年,诏天下五龙封爵,曾于此设请龙庙台。
之后,这里便应验涌泉。史志云:乳泉“方园不盈二尺,深不过尺许,四时不涸不溢,足踏山空,终不见流水何处。”
又说;“泉清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