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渡赤水出奇兵》诗句意思
四渡赤水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
右路红1军团,牵制綦江、合江之敌,由松坎出发,经温水、习水向赤水疾进;中路红5、9军团及军委纵队,由遵义、娄山关出发,经官店袭击习水、土城之敌;左路红3军团,由懒板凳出发,迅速摆脱尾追和侧击之敌,向土城前进。26日,红1军团进至赤水河边的旺隆场、复兴场,击溃了川军两个旅的阻击,沿赤水河向南挺进。
红3、5军团在红1军团一部兵力协同下,在土城附近打垮了黔军侯之担部和川军郭勋祺部两个师的追击和堵截。继之,我各路军于29日,经土城、元厚场向西渡过赤水河。
2月上旬,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准备相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此时,张国焘借口嘉陵江"江阔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仅不率红4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而北攻陕南,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进。
南面敌军吴奇伟、周浑元两纵队和黔军王家烈部,则由南向北机动,尾追我军;滇军孙渡部4个旅,也向毕节、镇雄等地急进。 鉴于以上新情况,毛泽东等决定,暂缓实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利用短暂时间,完成了部队整编、精减,大大加强了部队战斗力,为待机歼敌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我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我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我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地掩护部队于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并继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
24日占领桐梓。25日夜占领了娄山关。
27日,在董公祠击溃了敌人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是日中午,我进占城南的老鸦山、红花岗、忠庄铺后,与敌驰援遵义的吴奇伟纵队2个师接触,我乘敌立足未稳,发起攻击,经反复拼杀,敌军大部被歼,吴奇伟带领残部企图逃过乌江,除少数人员跟随其过江遁去外,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全部为我俘获。
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
我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
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尔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我军这一行动果然调动了敌人,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我军之际,3月11日,我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日进占仁怀,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
敌误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我军,企图再次对我形成合围,聚歼我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为进一步造成敌之错觉和。
2.四渡赤水出奇兵诗意
呆会儿告诉你四渡赤水是1935年初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出湖南同红2、红6军团会合,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逼进,企图"围剿"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川黔两省边境地区。 在敌人各路大军分进合击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进入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新苏区。
1月19日,中央红军分3路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26日,毛泽东在向土城行军途中,同朱德、周恩来等察看地形,建议在土城以东青杠坡山谷地带,围歼尾追的川军。
28日,红3、红5军团对川军2个旅经过几个小时激战,没有取得较大战果。 朱德要求到前线直接指挥,毛泽东不同意。
朱德把帽子一脱说:"老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毛泽东终于点头。
朱德到达前沿阵地,给苦战中的红军指战员以极大的鼓舞。毛泽东令已到赤水的红1军团急速返回增援,令陈赓、宋仁穷领导的干部团急赴前线,发起反冲锋,终于打退了川军的进攻,予敌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1月29日,红军分3路从元厚、土城地区一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毛泽东等鉴于川军已加强长江沿岸防御,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挥师西向进至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这时,川军潘文华部、滇军孙渡部从南北两个方向逼近扎西,毛泽东等又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
中共中央告诉全军,为了有把握求得胜利,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不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分别从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
红军回师黔北,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川军一部慌忙向东追击,黔军又急忙抽调遵义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吴奇伟纵队两个师向遵义开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乘敌大部尚未到达之际,迅速击破黔敌的阻拦,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
在战役中,红军在敌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5日之内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敌人2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这是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在此次战役中,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不幸牺牲。遵义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严重地打击了敌人,特别是打击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猖狂气焰,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国民党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抒发了遵义会议后,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重新走向胜利的豪情壮志。 遵义战役后,蒋介石由汉口飞抵重庆坐镇指挥,并改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南北夹击,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
为了对付蒋介石新的围攻,中革军委于3月4日决定组织前敌司令部,朱德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10日,中央政治局在苟坝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林彪、聂荣臻提出的进攻打鼓新场(今金沙)的建议,与会多数都主张打、只有毛泽东主张不打。
他认为不能打固守之敌,不能啃硬的,应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会场争执不下,毛泽东以辞去前敌总指挥职务力争。
会议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建议。晚间毛泽东劝阻周恩来缓发作战命令。
第二天开会,说服与会者放弃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随后毛泽东以作战情况瞬息万变,指挥需要集中,提议成立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
中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15日,红军主力进攻鲁班场之敌第2纵队,因其3个师密集一起,攻击未能奏效,而援敌已经接近,红军遂转兵北进。
3月16日至17日,红军在茅台及其附近三渡赤水河,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前进。蒋介石判断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声称若再不歼灭红军,"何颜再立于斯世","剿匪成功,在此一举"。
在敌人大军再次向川南集中之际,毛泽东等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为迷惑敌人,以一个团伪装主力,大张旗鼓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
红军主力突然折向东北。 3月21日晚,红军主力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河,从敌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令红9军团暂留马鬃岭地区向长干山佯攻,以吸引敌军向北。
红军主力继续南进,突破敌鸭溪、白腊坎封锁线,于31日渡过乌江,巧妙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把敌人几。
3.《四渡赤水出奇兵》诗句解释
横断/山,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 长征组歌中四渡赤水的歌词的意思: 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
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7—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1、“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开头几句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
2、“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这两句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3、“横断山……压黔境”,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这两句突出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的特点。 4、“乌江天险重飞渡”,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故事。
5、“兵临贵阳逼昆明”,红军南渡乌江后,佯攻息烽城,大军继续南下,蒋介石当时正在贵阳指挥督战,害怕我军直取贵阳,急忙抽调部队增援息烽,并调云南军队到贵阳附近来防守。这时,红军出其不意,不沿公路直趋贵阳,而是向东进发,敌军纷纷向东调动,不料红军又突然转向西南,向云南方向急进,敌军担心红军进逼昆明,火速调集民团来守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指贵州军阀的“双枪兵”(敌军带有步枪和鸦片烟枪,人称“双枪兵”)不堪一击,一打就逃,红军乘胜急行军,向预定目标进发。
6、“调虎离山袭金沙”,指红军在调动大批敌军防守昆明后,虚晃一枪,撇开有防备的昆明,向敌人防守薄弱的金沙江挺进,抢占金沙江边的皎平渡渡口,经过7天7夜,红军全部渡过了天堑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围迫堵截的圈子,由被动争取到主动,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7、“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最后一句是歌词的中心句,它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编辑本段]故事:四渡赤水 长征中的战役——四渡赤水出奇兵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演出了一幕军事史上著名战例——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 红军一渡赤水的渡口之一—土城 1935年1月29日拂晓前,我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主力分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川敌立即以8个旅分路向我追截,以4个旅沿长江两岸布防;薛岳兵团和黔敌也从贵州分路向川南追击;滇敌3个旅正向毕节、镇雄急进,企图截击我军。
2月2日,我右纵队红一军团先头第二师进攻叙永不克,后卫第一师在三岔河遭敌截击。3日至6日,我军在继续西进中,一军团又先后在叙永、。
4.对古蔺县评价的古诗
古蔺赋是写的四川泸州古蔺一篇赋,作者是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开四。
古蔺赋壮哉古蔺,江山形胜;三省交衢,川黔要津。苍山似海,大娄山之伟岸;玉带萦回,赤水河之清凌。
风光绮丽,称誉川南;人文鼎盛,流韵古今。古者蔺州之地,依稀人类远祖;蔺者瑞草丰茂,粲然千秋之宁。
奥迹奇踪,鸾凤峙而蛟龙走;古道热肠,风俗淳而礼义兴。深谷幽兰,品质高洁;雄关要隘,壮士豪情。
止戈息武,驿道畅通,巾帼奢香之传奇;醒世沉钟,大块文章,均吾先生之笔阵。辛亥事起,英烈举义落洪河;抗战军兴,热血儿郎烽火行。
最忆风云色变,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三战古蔺。碧血映残阳,郎酒壮军魂。
赤水碧波连金水,兵家绝唱照汗青。过矣百代风华,盛焉改革开放。
山水开画境,发展立其纲。看今日之古蔺,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郎泉醇美,饮誉中外;乌金似海,能源之乡。万村千寨,绿染田畴;筑巢凤翥,引资招商。
民生为本,风清气正;城乡新变,神采飞扬。发展与生态并重,文化共经济齐翔。
滋兰润蕙,铸弘人大道;笔走龙蛇,谱盛世华章。黄荆老林,丹霞瀑布蔚奇观;红龙碧水,古木葱茏映湖光。
火星公园,东风绽放花千树;西进序曲,万盏华灯耀山岗。锣鼓喧阗,古蔺花灯迎远客;芦笙悠扬,苗家儿女情意长。
何言穷乡僻壤,漫道地老天荒,山魂水魄铸风骨,众志成城勇担当!集智汇力,我思故我在;攻坚破难,我搏故我强。擘划世纪鸿猷,再创千秋辉煌!嗟乎,古蔺之山,巍然挺拔;古蔺之水,仪态万方;古蔺之矿,华夏重宝;古蔺之人,乐观自强。
世纪华年,气清天朗;阳光灿灿,大地苍苍。居高声自远,负重志益刚;青峰八十万,和谐呈瑞祥。
美酒河畔饮美酒,逸兴遄飞翰墨香。噫吁嘻,携卷登山唱,最美是郎乡。
5.《四渡赤水出奇兵》诗句意思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
右路红1军团,牵制綦江、合江之敌,由松坎出发,经温水、习水向赤水疾进;中路红5、9军团及军委纵队,由遵义、娄山关出发,经官店袭击习水、土城之敌;左路红3军团,由懒板凳出发,迅速摆脱尾追和侧击之敌,向土城前进。26日,红1军团进至赤水河边的旺隆场、复兴场,击溃了川军两个旅的阻击,沿赤水河向南挺进。
红3、5军团在红1军团一部兵力协同下,在土城附近打垮了黔军侯之担部和川军郭勋祺部两个师的追击和堵截。继之,我各路军于29日,经土城、元厚场向西渡过赤水河。
2月上旬,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准备相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此时,张国焘借口嘉陵江"江阔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仅不率红4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而北攻陕南,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进。
南面敌军吴奇伟、周浑元两纵队和黔军王家烈部,则由南向北机动,尾追我军;滇军孙渡部4个旅,也向毕节、镇雄等地急进。 鉴于以上新情况,毛泽东等决定,暂缓实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利用短暂时间,完成了部队整编、精减,大大加强了部队战斗力,为待机歼敌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我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我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我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地掩护部队于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并继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
24日占领桐梓。25日夜占领了娄山关。
27日,在董公祠击溃了敌人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是日中午,我进占城南的老鸦山、红花岗、忠庄铺后,与敌驰援遵义的吴奇伟纵队2个师接触,我乘敌立足未稳,发起攻击,经反复拼杀,敌军大部被歼,吴奇伟带领残部企图逃过乌江,除少数人员跟随其过江遁去外,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全部为我俘获。
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
我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
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尔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我军这一行动果然调动了敌人,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我军之际,3月11日,我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日进占仁怀,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
敌误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我军,企图再次对我形成合围,聚歼我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为进一步造成敌之错觉和不意,3月21日,我以1个。
6.关于娄山关打仗的历史
娄山关前后二郎滩的背水战 在回师道义的途中。
这一次是赤水河的再渡,一路来浩浩荡荡,然而当前横了一道河,名叫做二郎滩。退水造桥的任务就摆在先锋两个团(十二团、十三团)的面前了。
环境并不那样的太平,倘若敌人在对岸凭河堵击,事情可就麻烦了,而且事前又得到一个情报,说敌人有以其主力阻我渡河之模样。 “争取先机呀!”一面集合红色工兵搭浮桥,波浪作了他们斗争的对象;一面使用红色水手们乘船渡河,首先是占领阵地,其次是远出游击。
船仅三只,每只能装三十人,一来一往,大费力气。战士们急如星火,然而只有“等”。
一个营过去了,机关 枪过去了。游击队派出了,阵地占领了。
忽然远方传来了零碎的枪声,接着送来了轻重机关枪声,最后渡河部队的报告说,我游击队与 敌接 触,敌 番号、兵力不详,但估计约在一团以上。每一个人都在想:“增援!增援!”然而浮桥才架起了五分之一,船仍然是三只,每只还是只渡三十人。
“赶快呀!”“赶快呀!” 终于渡过了两个营,劈面是个高山,三步缩做两步拥上去。部队展开了,敌人的子弹从耳旁飞过,炮弹—颗一颗地落在前面或者脑后。
这是一个背水阵。
7.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词的意思
意思: 第一部分(第1——6行) 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7—18行) 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原文 《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扩展资料: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歌词的中心句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渡赤水历史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由毛泽东辅助周恩来指挥军事,后期改为由毛泽东负责指挥军事,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渡赤水出奇兵 百度百科-四渡赤水。
8.有一个二郎滩是怎么回事
二郎滩的来历
相传古时候,在川黔交界的赤水河畔,有一个聪明能干的男青年李二郎,爱上了美丽灵巧的姑娘赤妹子。赤妹子从小失去父母,在她舅舅家长大,而舅舅是个图利贪财的人,见李二郎孤苦一人,家境贫寒,靠帮主家牧羊为生,不同意将赤妹子嫁给李二郎, 但又不便于干涉拒绝。于是,他想出一条妙计:“谁要娶赤妹子,必须拿出一百坛美酒作为订婚之礼。”李二郎明知是刁难自己,但由于钟爱心切,便私下对赤妹子说:“你只要真心爱我,就耐心等待着,我一定要招一百坛美酒来接你成亲!”
从此,李二郎放下牧羊鞭,不分昼夜地在赤水河边挖呀、刨呀,寻找泉眼。他挖断99把铁锹,99把锄头,撬断99根木棒,挑断99根扁担……,真诚的心意,艰辛的劳动,终于感动了龙王三太子,使乱石滩中冒出了清澈透明的泉水。李二郎用此泉水酿酒,但酒的香味不浓。一天,龙王三太子为了进一步考验李二郎,就变成一个年老体弱的老头来到李二郎的酒坊,向李讨酒御寒。李二郎爽朗地说:“我酿酒是为了取赤妹子成亲,既然老人要喝,只要不嫌,尽管喝够”。老人见他心地善良,对赤妹子忠心不二,便装醉倒地把喝下的酒吐于泉中。李二郎赶快扶起老人回屋休息。老人似醉非醉地说:”你那泉水犹如酒泉,再刨尺把深,酿出来的酒就更美了。“李二郎听了老人的话,扛锄来到水泉,铡刨几锄,只闻泉水香味扑鼻,李二郎大喜,立刻回去问问老人何故,然而老人已不知去向。
二郎,从此用这甘醇芬芳酒泉水酿出了琼浆美酒,送到赤妹子舅舅家,招回了赤妹子,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成婚后,赤妹子帮其夫李二郎精心酿酒,使美酒名扬四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李二郎,把他挖泉酿酒的地方,取名叫“二郎滩”把这酒泉取名郎泉;把他酿造的酒取名郎酒。
9.“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里有那些典故
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典故有两个:
1、四渡赤水战役
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2、巧渡金沙江战役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夺下皎平渡,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8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牵制敌人兵力,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渡过金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