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有关善文化诗词

时间:2023-02-16 14:44:41  编辑:admim

有关善文化诗词

1.关于善的古诗大全

《帝京篇十首》李世民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

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

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

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

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

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

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

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

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

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

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

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

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

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

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

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

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

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

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

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重幸武功》李世民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

况兹承眷德,怀旧感深衷。积善忻余庆,畅武悦成功。

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

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

瑞气萦丹阙,祥烟散碧空。孤屿含霜白,遥山带日红。

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赋尚书》李世民崇文时驻步,东观还停辇。

辍膳玩三坟,晖灯披五典。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

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

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过王濬墓》李隆基吴国分牛斗,晋室命龙骧。

受任敌已灭,策勋名不彰。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

长戟今何在,孤坟此路傍。不观松柏茂,空余荆棘场。

叹嗟悬剑陇,谁识梦刀祥。《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李隆基鲁卫情先重,亲贤爱转多。

冕旒丰暇日,乘景暂经过。戚里申高宴,平台奏雅歌。

复寻为善乐,方验保山河。《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李隆基地有招贤处,人传乐善名。

鹜池临九达,龙岫对层城。桂月先秋冷,苹风向晚清。

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武则天至人光俗,大孝通神。

谦以表性,恭惟立身。洪规载启,茂典方陈。

誉隆三善,祥开万春。《从驾幸少林寺》武则天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

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旗。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

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

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

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

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和题丹景山至德寺》徐氏丹景山头宿梵宫,玉轮金辂驻虚空。

军持无水注寒碧,兰若有花开晚红。武士尽排青嶂下,内人皆在讲筵中。

我家帝子传王业,积善终期四海同。《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应制》苏颋河流无日夜,河上有神仙。

辇路曾经此,坛场即宛然。下疑成洞穴,高若在空烟。

善物遗方外,和光绕道边。事因周史得,言与汉王传。

喜属膺期圣,邦家业又玄。《奉和圣制过潼津关》苏颋在德何夷险,观风复往还。

自能同善闭,中路可无关。《饯唐永昌》李乂田郎才貌出咸京,潘子文华向洛城。

愿以深心留善政,当令强项谢高名。《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登歌》陈京歌以德发,声以乐贵。

乐善名存,追仙礼异。鸾旌拱修,凤鸣合吹。

神听皇慈,仲月皆至。《享文恭太子庙乐章》陈京歌以德发,声以乐贵。

乐善名存,追仙礼异。鸾旌拱修,凤鸣合次。

神听皇慈,仲月皆至。《哭山中友人》张籍入云遥便哭,山友隔今生。

绕墓招魂魄,镌岩记姓名。犬因无主善,鹤为见人鸣。

长说能尸解,多应别路行。《马诗二十三首》李贺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骐驎。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香襆赭罗新,盘龙蹙镫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旋风。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萧寺驮经马,元从。

2.关于善的古诗大全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传习录》

3.何为善恶?不杀生就是善了吗?漠然旁观就是善了吗?大义灭亲就是善了吗?——玄色《哑舍》

4.人善被人欺,再善是傻逼。——李宫俊《李宫俊的诗》

5.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曾国藩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7.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刘向《战国策》

8.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黄石公《三略》

9.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10.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

13.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善的冲突。——黑格尔

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15.善是唯一永远也不会亏本的投资。——梭罗《瓦尔登湖》

3.与善有关的诗词

首尾吟

年代:【宋】 作者:【邵雍】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鉴诫时。

意浅不知多则惑,心灵须识动之微。

行凶既有人诛戮,心善岂无天保持。

读易不惟明祸福,尧夫非是爱吟诗。

重送朗州张员外

年代:【唐】 作者:【罗隐】

朱轮此去正春风,且驻青云听断蓬。

一榻早年容孺子,双旌今日别文翁。

诚知汲善心长在,争奈干时迹转穷。

酬德酬恩两无路,谩劳惆怅凤城东。

入如来禅

年代:【明】 作者:【朱元璋】

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

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

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拥粉钿。

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

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

4.关于真善美的诗歌

《真善美狮吼》

—— 释圣静

吹暖春的温馨,响大千尽法螺。

学竹虚心高洁,树松柏寿长青。

处世事于有无,吼真美善狮玲。

诗人简介:释圣静,字号月印,俗名叶小兵。1971年生,重庆市长寿区人。 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总编。巜追梦》杂志主编。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秘书长。 出版有诗集《月印无心》,诗歌,评论集《乐道》。

真善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zhēn shàn měi,意思是指原始的本质的真实的真诚的,利他的良好品行,美好的言行事物。多用来形容人的德操和性质具备良好品质的事物。

扩展资料:

真,即艺术的真实性,指作品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以及作者对所反映的生活有无正确的感受和认识。

善,即艺术的倾向性,也就是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于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美,即艺术的展现性,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是否有艺术个性,是否有创新和发展。

真、善、美的涵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斗争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抽象的、超脱时代、超社会、超阶级的、永恒的真、善、美是不存在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真善美

5.《善》文化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吾思/圣神贤》诗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师行师,自可名师.圣学博学,方成绝学.知善致

善,是为上善.性勿恶,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

善,吉也.——东汉·许慎《说文》

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汉书·翼奉传》

母氏圣善.——《诗·邶风·凯风》

善,德之建也.——《国语·晋语》

善人国之主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所以善代者乃万故.——《吕氏春秋·长攻》.注:“善好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岂人主之子孙则敢不善哉?——《战国策·赵策》

《记》曰:“士庶有人善,本诸父母.子之成,其亲也.”——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

少卿》.

供养三德为善.——《左传·昭公十二年》

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皇疏:“善者,理事不恶之名.”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汉书·苏武传》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唐·韩愈《原毁》

王曰:“善!”——《战国策·齐策》

先主:“善?”——《三国志·诸葛亮传》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

吹籁工为善声.——《论衡·逢遇》

识其品式,辨其条理;善其用,定其体,则“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夫之《周易外传》

善戏谑兮.——《诗·卫风·淇奥》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史记·刺客列传》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明·刘基《卖柑者言》

公(袁可立)多才艺,善持论.——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更有秦中武公(武之望)、闽中林公(林廷奎)皆以不善宦.——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修治〖repair〗 善

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故有善迩而远至.——《易·略例》.

公(袁可立)护名节,胜于功名.善刀而藏,见机勇退.――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辞》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常〗忌信道任数,不从下人,故为权势所不善.——《华阳国志》

使孔子欲表善颜渊.——王充《论衡》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存抚良善.——宋·沈括《梦溪笔谈》

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战国策·燕策》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刘基《苦斋记》

臣素闻里克善于重耳,君之立非其本意,万一与重耳内应外合,何以防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八回.

6.与善有关的诗词

首尾吟 年代:【宋】 作者:【邵雍】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鉴诫时。

意浅不知多则惑,心灵须识动之微。 行凶既有人诛戮,心善岂无天保持。

读易不惟明祸福,尧夫非是爱吟诗。 重送朗州张员外 年代:【唐】 作者:【罗隐】 朱轮此去正春风,且驻青云听断蓬。

一榻早年容孺子,双旌今日别文翁。 诚知汲善心长在,争奈干时迹转穷。

酬德酬恩两无路,谩劳惆怅凤城东。 入如来禅 年代:【明】 作者:【朱元璋】 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

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 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拥粉钿。

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 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

7.关于“善”的古诗大全有哪些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传习录》 3.何为善恶?不杀生就是善了吗?漠然旁观就是善了吗?大义灭亲就是善了吗?——玄色《哑舍》 4.人善被人欺,再善是傻逼。

——李宫俊《李宫俊的诗》 5.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曾国藩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道德经》 7.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刘向《战国策》 8.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

——黄石公《三略》 9.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10.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 13.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善的冲突。——黑格尔 14.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15.善是唯一永远也不会亏本的投资。

——梭罗《瓦尔登湖》。

8.有关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

古代中国的慈善,无论是官方的慈善还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体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动机,它们是善心的特殊体现,既是慈善义举(善举)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为延续的保证。

作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体为国家政府,其慈善动力源于“民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会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为其执政宗旨,所谓“惠及庶民”、“惠鲜鳏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宁。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是此义。此种思想为儒家所承继。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举措。孟子推崇“仁政”,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谓“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关系到能否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孟子的话就是“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进一步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⑩这是“民为邦本”的极致表达。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1)的慈善内容。历代统治者在灾荒之年注重救济灾民,扶危济困,建立“社仓”、“义仓”以稳定粮食市场,帮助灾民度过灾年,前文所述种种官方慈善形式无不出乎“民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虑。

民间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以亲缘、族缘、乡缘为纽带的人际亲情。譬如范仲淹创设的义庄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围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内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间慈善发展到以绅商为主体成立各种民间慈善组织,慈善所及范围已有突破亲缘和族缘等人际亲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观念,慈善救济对象大有扩张。这种民间慈善的动力根源是儒家“仁者,爱人”的观念及其延伸,所谓“亲亲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观念即为此。其内在动力是“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无任何功利意识。它是一种纯粹的对于人之同类命运的同情关怀,其行为所发亦是自然而然,全无功利念头。

宗教类型的民间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当的影响,佛教尤甚。佛教的布施慈善、普度众生是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佛缘”。民间的亲缘(包括族缘、乡缘、)和佛教的佛缘的对象在空间上不同,佛教的佛缘是天下众生,是普遍的;而亲缘是特殊的。在中国古代,这两种“缘”相互补充,因而既可以救济族内的贫困者,也可以救济陌生人、路人。可以说,基于亲缘和佛缘的道德意识是中国古代民间慈善的基本动力机制。

佛教慈善的动力源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业报轮回”,一个人的祸福果报是由他本人的“业”的染净、善恶决定的。《妙法圣念处经》卷一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按照佛教理论,行善业,得善报,即佛教所谓善得福报的“福田”观念。《大正藏经》八十五卷《像法诀疑经》说:“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行不善业,得恶报,来世堕入畜牲、饿鬼道,下地狱受尽煎熬。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中的“天”具有赏善罚恶的意志结合,如《尚书·商书·伊训篇》所言:“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进而得出如下结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也即所谓“福因慈善得,祸向奸巧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相结合,就成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动力机制。道教亦有类似的积善修德和因果报应相结合的思想,主张行善成仙。葛洪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言,愍人之苦,赈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行善成仙甚至具体到行善数量与成仙级别挂钩。“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且须连续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千善,乃复更起善数耳”,“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13)无论是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观念,还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诱导,事实上都成为宗教慈善的内在动力机制。

客观地说,宗教的慈善动机似乎并非那么纯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为了成仙。但慈善行为本身却并非希望受惠者回报于己。就此而言,此种慈善动机并非主体现实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对超验力量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