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江堰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都江堰》通过作者自己游览都江堰的经历,从人与水相辅相成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道的感想:”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这便是道。“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2.描写都江堰青城山的诗句有哪些
1、《青城山观》宋代:释楚峦
原文:
岩下水光分五色,壶中人寿过千龄。
何当一日抛凡骨,骑取苍龙上杳冥。
译文:山岩下流水五光十色,山中的道家寿命已有千岁。总有一天会抛弃凡骨,骑着苍龙上青天。
2、《客有言太山者因思青城旧游有作》宋代:陆游
原文:
我登青城山,云雨顾在下。
月色缟岩谷,欲睡不忍舍。
译文:我登上青城山,云和雨都在下面了。月色围绕着山谷,叫我不忍心睡去。
3、《青城山》宋代:汪元量
原文:
乱木交柯盘圣井,数峰削玉并仙台。
平明绝顶穷幽讨,更上青城望一回。
译文:树木交织在一起围绕着圣井,数座山峰并列好像仙台。山顶之上幽深异常,非常向往青城山上望一回。
4、《都江堰》清代:吴文锡
原文:
龙是何年伏,江流滚滚来。
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
译文:巨龙是什么时候伏下来的,江水滚滚而来。功名永远记载了,山石好像斧子劈开一样。
5、《都江堰》清代:吕元亮
原文:
啮山喷怒雪,垒石卧寒云。
禹绩真堪补,双流此地分。
译文:突出的山峰好像吞噬雪一样,垒石卧在云上。大禹的功绩卓越,双流在此地分开。
3.都江堰 青城山 相关的诗词歌赋有哪些
游青城山
年代:【宋】 作者:【白逊】 体裁:【七绝】 类别:【】
青城山中云茫茫,龙车问道来轩皇。
当封分为王岳长,天地截作神仙乡。
再题青城山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体裁:【】 类别:【】
万里清游不暇慵,双旌换得一枝筇。
来从井络直西路,上到江源第一峰。
海内闲身输我佚,山中佳气为人浓。
题诗试刻岩前石,付与他年苏晕重。
青城山
年代:【宋】 作者:【汪元量】 体裁:【】 类别:【】
敕使穿云破湿苔,水边坐石更行杯。
翩翩野鹤飞如舞,冉冉岩花笑不来。
乱木交柯盘圣井,数峰削玉并仙台。
平明绝顶穷幽讨,更上青城望一回。
4.都江堰的写作背景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口、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5.写都江堰的诗词
1.清人朱云骏有诗(《灌县》)云:
沃野自兹始,浮云喜乍晴。江源来绝徼,岚翠朴孤城。
庙享尊疏凿,铙歌洗甲兵。使君欣旧雨,珍重劝春耕。
2.清人吕元亮的《都江堰》:
啮山喷怒雪,垒石卧寒云。禹绩真堪补,双流此地分。
3.宿都江堰
青城落霞渐收红,
岸上黄桷唱晚风。
玉垒森森拥山月,
岷江滚滚入苍溟。
4.清人吴文锡(《都江堰》):
龙是何年伏,江流滚滚来。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
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
6.专题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小题1:同意与不同意他的看法都可以,只要能分别谈长城与都江堰的价值即可。每个方面各2分。示例:同意他的看法。在作者眼里,长城犹如古代的一个巨大的雕塑,没有太大的现实用途,只是那个年代的见证,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而都江堰却孕育了千年的文明,是灵动的文明,它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它庇护、濡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不同意他的看法。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其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的。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不必答全)都江堰却孕育了千年的文明,是灵动的文明,它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它庇护、濡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样伟大。
小题1:得分要点:称谓1分,理由1分,语气委婉1分。
小题1:主题、手法各1分。示例:长城是我家,我要保护它!(紧扣主题,句式整齐、押韵。)
小题1:每个上下句各1分,写错字不得分。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语言交际一般要有称呼语,语气要委婉,用语要简明得体。答案设计合情合理即可。
小题1:拟写宣传标语,只要能围绕以下三点:一紧扣主题、二用语简明、三有号召性即可。
小题1:诗词积累合理即可。
7.廉洁古诗及作者背景古诗解释
三年为刺史二首(之二)
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赏析: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下部(今陕西渭南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年轻时,因躲避战乱移居今浙江一带。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元和十年,因直言极谏,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及刑部尚书。著有《白氏长庆集》。
蘖:指树木的嫩芽。
为官清白与否,离任时可见一斑。刺史做了三年,临行时所带的也只是“天竺山”的两片石头,还怕因此伤了清名,令人感佩。
8.论诗 赵翼的翻译,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译文 :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作者简介: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