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童蒙养正
“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 《易经?序卦传》:“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阶段的状态.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儿童生长规律亦然,“童蒙”即指幼儿阶段的特点,因此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教育”. 《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易》云:“元者,善之长也.”何为善?《道德经》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则为善,教人向善,以养正气.“正”者,止于一也.道为一,止于一,即是合于道.止于一是个“正”字,即合于道为正. “童蒙养正”即指以幼儿发蒙阶段给予最重要的养正教育.诵读国学经典是最好的养正手段.“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当代教育家,著名国学专家、读经教育实践家、累积式教育法创始人、育心经典读经教材主编赖国全老师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最高智慧的,是以《易经》为首,包括《黄帝内经》、《诗经》、《道德经》、《孝经》、《金刚经》和《孙子兵法》(兵经)在内的七部经典,又称“一根六经”,另外还有八典、九要和十四蒙.这些人文领域里的经典,包含了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让孩子从小诵读,自然可以达到“童蒙养正”的目的.。
2.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成人养性,老年养德是什么意思
“童蒙养正”指的是用圣贤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幼儿四岁后,慢慢地学会了应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学习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此时应该把“童蒙养正”教育提上日程。“养正”是指培养孩子端正的心性及行为习惯。
“少年养志”是指鼓舞孩子追求崇高理想,培养远大志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正是我中华民族青少年们立志向学的典范。
“成人养性”指的是积累厚重的德行,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展开真实的生命旅程。成年以后,孩子进入社会,开始发挥自己的专长,进而立业成家。此时应尽力以求自立,在与人交往、与社会对接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成为成熟的个体人,能够在为人处事中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
“老人养德”人以德服老,在人上了年纪之后,要更加讲诚信,不能倚老卖老。
扩展资料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
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品德是多方面的,良好的品德包括:“爱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
3.童蒙养正 童谣育人,主题作文,咋写
幼童阶段的德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对其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古人将这方面的教育称为“童蒙养正”,旨在通过对幼儿的全方位的教育,经过生活实践,从根本上扎扎实实地培养气质、养正心性。
为了让孩子们受到圣贤智慧的熏陶,10月21日,在三楼会议室,我校特举办了以“童蒙养正”为主题的童谣、诗歌朗诵比赛。在老师和家长的精心指导下,选手们勤奋练习,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表演。
202班的谢金宸,用稚嫩而饱含着无限深情的声音演绎的《妈妈的爱》,深深打动了评委,荣获桂冠。在舒缓的旋律声中,身着白色公主裙的王童星,声音甜美,深情款款地诉说了自己对妈妈的无限依恋和感恩之情,情到深处时自然而展现出的动作全方位地诠释了诗歌的情境 。
《神奇的字》,在朱艺卡的朗诵下,变得活泼有趣,人们自然地认识到了日常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张诺的《中国梦》朗诵得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最后他用铿将有力的声音向大家宣告自己要“写中国梦,筑起时代的辉煌”。
《小学生文明礼仪儿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王晨露仪态大方自然,颇受好评。朗诵会上还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冉希楠脸庞滑落的泪水可知他朗诵时多么用心,多么投入。
刘敏俐熟练地背出长长的《弟子规》,她良好的记忆力让人忍不住啧啧称赞。一声声深情的告白,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赢得的不仅仅是一次次热烈的掌声,更是自我朗诵能力的提升,高尚情操的陶冶。
学校希望通过此次比赛,寓教于乐,能带动更多的孩子利用好童年强烈的求知欲及旺盛的记忆力,多多诵读童谣、诗歌等,从中汲取更多的人生智慧,打下真善美的人生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