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科学知识的诗句有科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的古诗句.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科学知识】:高山上的气温要比平地低,所以春天也来得晚.《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科学知识】:植物的腐殖质加入土壤可以使土壤肥沃.《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科学知识】:站得高,望得远.《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科学知识】:野草的生命力很顽强.宋.苏轼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有哪些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古诗句
古诗词与科学知识: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新月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月初蛾眉月3、月落乌啼霜满天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弦月4、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玉盘。
……………满月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下弦月6、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末蛾眉月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满月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赤道线速度和公转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地垂直气候1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
3.关于科学的古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于谦《咏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哲理:清白很重要。
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没有新鲜东西就不能发展。
春江水暖鸭先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4、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5、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6、春蚕到死丝方尽
腊举成灰泪始干
4.有关科学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5.古诗中的科学
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说明的科学知识是船上的人以船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岸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曹植,在一首《待太子坐》中有这么四句诗: 白日曜青春, 时雨静飞尘。
寒冰辟炎景, 凉风飘我身。 这四句诗描写雨后天晴的自然环境。
“曜”是照耀之意,这里的“青春”是指可爱如春的青春大地;“时雨”就是及时而降的雨,“静”是使之静止、压住的意思;“辟炎景”是说驱除了炎热。诗的大意是:太阳发出白光,照耀着青春大地,及时的落雨压住了飞扬的飘尘,寒气驱走了炎热,凉风徐徐吹到我身上。
飞尘是指飘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其颗粒直径约在0.1~10微米之间。由于气压、温度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空气中各种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撞击,使这些灰尘颗粒能长期飘浮在空气中。
一般来说,在农村,每升空气中约有8万粒灰尘,在大城市则可达30万粒,甚至多到70万粒。所以,城市的空气就显得很污浊。
雨后的天空,飞尘顿消,洁净如洗,空气格外清新。为什么落雨可以静飞尘呢?原来,下雨时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将空气中各种气体分子进行了加工,有的分子失去电子,成为带正电的离子,有的分子则得到电子,成为带负电的离子。
地球是一个带有大量负电的巨大的带电体,由于静电感应,它能够使每个下落的雨滴的底部带正电而顶部带上等量的负电. 对这样一个急速下落的雨滴来说,空中的正离子很难与它接近。这是因为,雨滴下部的正电荷要排斥正离子;而在雨滴上部,由于上升气流的影响又把正离子吹开。
只有空中的负离子,才容易受到雨滴下部正电荷的吸引而粘到雨滴上。因此,下落的雨滴往往带上很多负电荷。
大家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样,在雨滴下落过程中,通道附近的飞尘就被吸引到带电雨滴上,正像带电的橡胶棒吸引纸屑一样,于是飞尘随着雨滴最后落到地面上。
假如你在刚下雨时,把一个干净的脸盆放到院子里,过一会再去看,脸盆底就沉淀了一薄层沙土,它们是粘附在雨滴上,随雨滴一起落到盆中的。这就是古诗名句“时雨静飞尘”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操在立太子事情上及其慎重,为了避免费长立幼引起宫廷政治斗争,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了曹丕。
曹丕在位期间,曹植受到了排挤和政治上的压制,最终无所作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情绪的变化,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但是,这首控诉哥哥迫害自己的诗歌,究竟是否出自曹植之手,还难以确定,曹植的文集中并没有收录这首诗。
《七步诗》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据载,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迫害曹植。
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与“兄弟”有关的诗,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做不出来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七步诗》。
原诗是这样的:“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几经流传,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四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作者采用比兴手法,自比为豆,以萁豆相煎为比喻,一“燃”一“泣”,揭示了兄弟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自己所受到的残酷迫害。萁,一般古诗鉴赏书上是指豆茎,晒干以后作柴禾。
事实上,豆是种子,包在果实豆荚中。种子在土壤中萌发,长出的植物体有根、茎、叶三种植物器官。
开花传粉以后,结出果实豆荚,完成第一个生命周期。在第一个豆荚出现之时,植物体同时包括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植物器官。
随着最后一个豆荚的成熟,植物体也逐渐变得枯黄,预示着收获的季节来临了。人们把豆苗连根拔起,采集豆荚,剥去果皮以后,得到豆,作为食物。
而植物体上的其它部分,则可以用来做柴禾。成熟早的豆荚,就在植物体上开裂,将种子散落在土壤中,豆荚则留在植株上。
因此,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古人所谓的“萁”,实际上指的是除去种子、花的整个植物体。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豆”和“萁”是同一根上生长起来的,为何“萁”这么着急得要迫害“豆”呢?表面上作者是职责“萁”实际上是一语双关,责问哥哥,为何要对一母同胞的兄弟迫害得如此紧急。
郭沫若先生在1943年在《论曹植》一文中,大胆推测这首诗非曹植所为。还做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豆熟”做“席上珍”、“萁灰”作“田中肥”,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谈不上“相煎”。
郭先生从科学角度,赋予豆萁新的含义。这种勇于突破前人的思维定势,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诗中起兴所用的“豆”与“萁”分别为豆科植物栽培的大豆(Giycine max L.Merrill)的种子和除去种子、花的整个植物体。按照种皮颜色,可以分为黄豆、青豆、黑豆和其它各色豆。
大豆的祖先是野生大豆(Giycinesoja Sied.et Zucc),起源于我国。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如《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
19世纪后期传入欧美各国,20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