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在一些历史中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这句话更多其实是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富不过三代在当今社会成立吗?为什么普遍富不过三代?下面汇感网小编就带来介绍。
富不过三代在当今社会成立吗
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并非对所有富人有效。
这个说法的出现,少不了跟许多富裕家庭由盛而衰,从辉煌走向没落不无关系,可以说,曾有人留意观察过这个现象并且做出了总结,所以才有了这个说法。而且有了历史的沉淀与验证。
“富不过三代”,其实,此话是由古人训诫后辈子弟而得来的句子,句子原文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句子里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古人让后辈子弟,多以道德,诗书传家;不能以财富传家,那样不会久远,门庭终究会没落;而这里的三也有多的意思,也并不代之就是三代而已。后来,民间流传越广,这句话的意思就被曲解了;甚至许多穷困的人,以为第三代子弟一定会出一位富贵人来;所以,这句话按照现在的理解是错误的;在当今时代,有很多富贵之家都传了很多代,而他们恰恰做到了这句话的根本意思,就是重视子女的道德,文化教育。
在当今时代,似乎更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叫做一代穷,代代穷;因为社会越是稳定,想改变阶级也越是难,而要想脱离原来的困境,只能社会重视科教,人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创造财富;如今,社会的机制更加重视有能力的人,不论你做什么,只要你有能力,财富自然会到来。所以,在当今时代,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这个说法也可以看做是一个警训,就是警戒那些做父母的,也提醒那些富有之人的子孙后代,理当体验艰难,又当为人端正,积极勤奋……免得祖辈所取得的成就,所积累的财富如鹰飞去,不复存在。
为什么普遍富不过三代
财富传承的研究表明,虽然全球财富如何传承的实践已经有着几千年历史,但真正能够系统地实现财富有效传承不过是近代西方社会体系的成果。回看中国几千年历史,有数代相承的仕宦家族、文化家族、工匠家族,但很少有绵长的财富家族,财富的代际传承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富不过三代”是常态。
从历史角度看,财富传承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模式和文化特质等几个因素决定的。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方面,世界各国在农耕文明时代差别不大,财产创造能力都不强,主要财富的表现形式是土地、房产、金银珠宝等,但社会结构、政治模式和文化特质的差异和演变成为家族财富传承成果差异的主要因素。
中国古代家风传承主要通过对教育的重视,对一些家规的坚守和对祖先的敬仰,但是如果进一步探究包括孔子在内的文化家族,我们会有初步的印象:中国古代著名家族以文化作为传承的主要载体,而不是财富。
在社会结构上,中国不同于欧洲的长子继承制,即无论该家族生了多少个儿子,只有长子可以继承家族的全部家产的这种家庭结构规则,中国的财富传承向来是几个儿子平分,长子只具有宗法意义上的特权,如管理祖祠、祖坟,主持祭祀的权利。
均分财产制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均分之前的财产实际为共有财产,只有一家之主才具有对共有财产的支配权。财产权的共有隐含着子女可从中享受到一定份额的意义,这意味着子女有权从共有财产中获得资助。因而具有财产支配权的家长只要不实施财产的分割继承,就有责任为子女的各方面包括婚姻问题承担责任。在家长制下,子女的婚姻及财富在分家前是不独立的,个人财产权利是不清晰的。
另一种是古代中国的财富以田地、住宅这类不动产为大宗,加上古代中国人信奉多子多福,因此一个大家庭哪怕有1万亩良田,若有5个儿子,第二代继承,每人拥有2000亩田地。而五兄弟若每人平均再生5个儿子,到第三代就每个小家庭只剩下400亩了。财富总量增加很难,而拆分却很快,即使没有天灾人祸,“富不过三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更不用说在这个2000多年的帝制时代里面,由于没有现代的法治制度和工商文化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官府其实很容易让一个大地主一夜之间变成平民,所以财富传承变得尤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