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古人有关诗词故事

时间:2023-02-02 11:19:14  编辑:admim

古人有关诗词故事

1.关于古代诗词的故事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人,字殷功,贞元进士,官岭南节度使。

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字面简单,语言率真自然,明白流畅,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经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广为引做典故和成语使用。说到这首小诗,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诗纪事》和《本事诗》对此都有所记载。

《唐诗纪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扣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

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已扃锁之。

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 《唐诗纪事》和《本事诗》所记载的这个“本事”,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兴许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并非没有可能。但不管这个“本事”真假与否,有两点似乎应该可以断定,那就是这首诗一是有情节的,二是这个“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有一定的帮助。

崔护此诗,整篇写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两个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托、交互衬映的场面。 诗的今昔之感是从对一位乍见而又旋离的貌美情多、靓若桃花的少女的回忆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叙的手法,先写“去年”,由此引起了第一个场景:寻春艳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去年”、“此门”点出时间、地点,说的非常肯定,毫无含糊,可见认象之深刻、记忆之确切。当时“此门中”正春风拂煦、桃花盛开,立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其容面与桃花交互映照,着实靓丽。

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娇艳和女子的美丽,而是抓住“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红”三个字一点,顿把人面花光交互辉映、互为陪衬又争妍斗胜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颜,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神驰目注、意夺情摇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通过这动人的一幕,从而激发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留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以花喻美女佳人,古往今来,沿用既久,已成俗烂。

但该诗却有几点不同,一是诗人没有直接的去描写桃花是如何的绚丽多姿和那位少女是如何的漂亮美丽,而是仅用大家所都为熟识的绚丽桃花作为映衬,用“相映红”间接的来烘托少女的美丽形象,将景色与人很好的融化在了一起;二是本诗赋写眼前实景,正所谓“本地风光,顺手拿来”。 写到这里,诗人本可以把“去年”游遇的场景继续写下去,但诗人没有,而是笔锋一转,直接进入“今日”。

于是便勾勒出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同是“今日”,同是“此门”,但美丽少女已经走了。

依旧是春光烂漫、百芳吐艳的季节,依旧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增光添彩的那张与桃花“相映红”的美丽“人面”却不知“何处去”了,唯余一树桃花依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的依旧含笑,更加勾起了诗人对“去年”“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思念和怜惜,使诗人的故地重游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惆怅。

试想,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伫立桃花树下凝眸含笑,脉脉含情,与桃花相映;而今,人去杳然,桃花依旧含笑春风,这除了勾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隐含了诗人无限失望、惋惜和怅惘的情绪。 综观全诗,前两句由今到昔,后两句由昔到今,两两相形。

尽管情绪上的转变剧烈,但文气却一贯而下,转折无痕。整首诗语言朴实率真自然,说事明白流畅。

论写作技法主要是采用了“映照对比”,用“人面”和“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人去景存的映照对比,把两次不同的游遇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面对现实的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这首诗尽管具有着某种情节性甚至可以说带有某些戏剧的色彩,同时还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记载,但它的广为人诵,除了这些和以上所说的语言、结构、写作技法之外,笔者认为该诗本身所抒发的某种人生体验才是最重要一个的方面。

“本事”对于它的广泛流传可能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但是该诗留给读者的典型意义并不在于它描述了一个令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中所载的际合故事或际遇,但却可能有过相类似的人生体验,即在偶然或不经意间遇到某种美好的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它时,却再也不能复得。

这兴许正是这首诗几百年来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古人写诗词时的故事

杨万里写诗的故事有一天,杨万里去旅游。

在路上他累了想休息了。于是杨万里找到了一家旅馆。

杨万里就在那里吃完了饭休息了。杨万里刚要躺下休息,他突然听见一个小孩在外面说:“马上就抓到你了,小蝴蝶。

杨万里想出去看个究竟。他来到了菜园,看到了一个小孩在追一只黄蝶。

可是黄蝶跑进了菜花里,小孩到了菜花里找了找,没发现,结果自己把裤子给弄脏了。杨万里看见了小孩这个有趣的故事,就回去开始写诗了。

诗的内容和题目是: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陈抟自五代至宋初一直是在华山修道,因他负经纶之才,又多次奉当时帝王之诏问,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颇广。稗史小说也有不少记载。

兹从记载中摘出几则有关陈抟的诗歌传说,以见其故事之一斑。 关于陈抟睡觉的传说,《山堂肆考》说他大睡三十六载,小睡一十八春。

“陈抟大睡觉”是句民间流传颇广的俗话,《坚瓠集续》中有个故事:说他在华山云台观修道,每日总闭门独睡,一睡就是累月不起。周世宗听说他很有学问,又能睡觉,一时好奇,想看个究竟,就派人把陈抟召到他的禁中,锁在一间房子里。

锁了一月多,开门看时,陈抟依然在酣睡。周世宗知他是个有道之士,召见他谈话,他对周世宗作歌道:“臣爱睡,臣爱睡。

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

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鼾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

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日西坠”。

陈希夷隐居华山下,有一年春日,在水边石上闲游玩,偶然卜得一个“遇需上爻”的卦。便对他的弟子贾得升说:当有三位不速之客来此。

少顷,果然见壶公、赤松子、吕洞宾相继到来。土地神赶忙捧出一盘果,一壶酒献上。

他们四个饮酌到半酣之际便各自赋诗一首助兴。陈抟诗曰:“春暖群花半开,逍遥石上徘徊,曾垂玉勒金阙,闲踏青山碧苔;洞中睡来几载,流霞独饮千杯,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

壶公诗曰:“壶中自有楼台,四季鲜花竟开,闲时则饮琼液,醉后或卧青苔;逍遥非关利名,落魄不染尘埃,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赤松子诗曰:“乍离南山竹斋,因过归隐天台,洞中美酒才熟,路上鲜花半开;我骨非是凡骨,君才亦是仙才,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归来。”

吕洞宾诗曰:“落魂直至此来,曾经几度花开,闷便着钱沽酒,恣意千杯万杯;闲游二十八天,醉上茅君醮台,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四人咏罢相视而笑,遂各散去。

(此故事见于《筮述》) 宋时华州掾张刺达从太守来华山拜谒陈希夷先生。宾主叙坐后,又设一座位于上首,如有所等候似的。

这位太守大人,也不知陈抟设此虚位等谁。心想,我是此地太守,谁还能坐在我的上首?心中就有些不乐之意。

等了一阵,来了个兰袍葛巾道人,态度颇端肃。陈抟拱揖让坐。

这来的道人竞毫不客气的坐在上位座上。太守见这位道人虽则神气闲雅,却是傲无逊容,心中更加不悦,很怪这位道人无礼。

然而陈抟却对这位道人甚恭。陈抟向这位道人请道:先生袖中何物?幸以相贶?道人从袖中摸出枣子三枚,其颜色各不一样,一白一红一青。

白者授与陈抟,红者道人自食,青者授与太守。太守越加心中不高兴,就随手给了张刺达。

张刺达就把它吃了。这道人去后,太守问陈抟:适才来这位道人是谁?陈抟说:此即纯阳真人也。

太守悔恨不及,已无可奈何。张刺达自此亦得道成仙,往往游于人间,每显异迹。

(此故事见于《异林》) 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年问诏陈抟赴阙。太宗自作《诏华山处士陈抟》诗云: “华岳多闻说,知君是姓陈,云间三岛客,物外一闲人;丹鼎为活计,青山作近邻,朕思亲欲往,社稷去无因”。

宋太宗还有一首《赠陈抟》诗: “曾向前朝出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徵召,总把三峰乞与君”。陈抟见到这些诏书,烦恼非常,但又不得不作婉词谢诏。

宋太宗派业的使臣葛守忠有《答陈传》诗云:“华岳三峰客,幽居不计年,烟霞为活计,云水作家缘;种药茅亭畔,栽松涧壑边,暂离仙洞去,可应帝王选”。宋太宗这个人说来也怪,人家不愿去做他的官,他偏要死皮赖脸地叫人家去。

他又作了一首《复召陈传》诗:“三度宣卿不赴朝,关河千里莫辞劳,凿山选玉终须得,点铁成金未是烧;紫袍绰绰宜披体,金印累累可挂腰,朕赖先生相辅佐,何忧万姓辍歌谣”。陈抟见这些以势欺人,金印作饵的语句,真要作呕,说什么也不去赴召,作了一首《答使者辞不赴诏》:“九重特降紫袍宣,才拙深居乐静缘,山色满庭供画幛,松声万壑即琴弦;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学仙到洞天,轩冕浮云绝念虑,三峰只乞睡千年”。

后来他藏到南峰一处崖壁洞里,这洞就是现在的“避诏崖”。可是他这么以来,受命的使臣却受不了啦,陈抟不下山,他们便无法在太宗交差。

在使臣们的哀哀恳求下,陈抟想:如果坚持不下去,那宋王挑着那“凿山选玉”的旗子来就不好办了,只得勉强走一遭。于是写了一首《赴召答葛守忠》的诗:“鹤氅翩翩即散仙,蒲轮争。

3.有关古诗的古代趣味故事比如写错字的趣味故事,

推敲的故事译文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不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4.古代名诗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词 第十名 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四,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评论:几个王朝的兴衰! 第九名 李清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 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 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栽(应该使提手旁的栽,打字时找不到,抱 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评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古代女诗人,她的代表作。

第八名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论:现实主义诗人的哀唱! 第七名 柳永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澜意?拟把 疏狂图一醉,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评论:王国维所说“学之三境界”中最广位流传的。

周杰伦新专辑中的 《发如雪》也引用了“伊人憔悴”。 第六名 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评论:著名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题记。

第五名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厥,今夕是何年?我与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 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园?人有悲欢离合,约有阴晴圆 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评论:被王菲翻唱之后就红遍大江南北。

第四名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芩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缀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流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无花马,千金裘,呼二将出换美酒,与尔通销万古愁。

评论:浪漫主义诗人的豪情壮志! 第三名 辛弃疾 丑奴儿 少年不是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 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评论:“少年不是愁滋味”,青少年必知! 第二名 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未探看。 评论:小学时就知道的教师节贺卡必备内容! 第一名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 雪。

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然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 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厥。

5.中国古代诗人的故事

岳飞[宋](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

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

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 为元重兵所败, 妻子儿女皆被执, 将士牺牲甚众, 天祥只身逃脱, 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苏武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

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

当时的官僚制度规定,父亲做官的,其子可以先从品级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苏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

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 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

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

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

6.关于古代诗词的故事

题都城南庄 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人,字殷功,贞元进士,官岭南节度使。

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字面简单,语言率真自然,明白流畅,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经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广为引做典故和成语使用。说到这首小诗,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诗纪事》和《本事诗》对此都有所记载。

《唐诗纪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扣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

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已扃锁之。

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唐诗纪事》和《本事诗》所记载的这个“本事”,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兴许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并非没有可能。但不管这个“本事”真假与否,有两点似乎应该可以断定,那就是这首诗一是有情节的,二是这个“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有一定的帮助。

崔护此诗,整篇写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两个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托、交互衬映的场面。诗的今昔之感是从对一位乍见而又旋离的貌美情多、靓若桃花的少女的回忆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叙的手法,先写“去年”,由此引起了第一个场景:寻春艳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去年”、“此门”点出时间、地点,说的非常肯定,毫无含糊,可见认象之深刻、记忆之确切。当时“此门中”正春风拂煦、桃花盛开,立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其容面与桃花交互映照,着实靓丽。

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娇艳和女子的美丽,而是抓住“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红”三个字一点,顿把人面花光交互辉映、互为陪衬又争妍斗胜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颜,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神驰目注、意夺情摇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通过这动人的一幕,从而激发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留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以花喻美女佳人,古往今来,沿用既久,已成俗烂。

但该诗却有几点不同,一是诗人没有直接的去描写桃花是如何的绚丽多姿和那位少女是如何的漂亮美丽,而是仅用大家所都为熟识的绚丽桃花作为映衬,用“相映红”间接的来烘托少女的美丽形象,将景色与人很好的融化在了一起;二是本诗赋写眼前实景,正所谓“本地风光,顺手拿来”。写到这里,诗人本可以把“去年”游遇的场景继续写下去,但诗人没有,而是笔锋一转,直接进入“今日”。

于是便勾勒出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同是“今日”,同是“此门”,但美丽少女已经走了。

依旧是春光烂漫、百芳吐艳的季节,依旧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增光添彩的那张与桃花“相映红”的美丽“人面”却不知“何处去”了,唯余一树桃花依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的依旧含笑,更加勾起了诗人对“去年”“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思念和怜惜,使诗人的故地重游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惆怅。

试想,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伫立桃花树下凝眸含笑,脉脉含情,与桃花相映;而今,人去杳然,桃花依旧含笑春风,这除了勾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隐含了诗人无限失望、惋惜和怅惘的情绪。综观全诗,前两句由今到昔,后两句由昔到今,两两相形。

尽管情绪上的转变剧烈,但文气却一贯而下,转折无痕。整首诗语言朴实率真自然,说事明白流畅。

论写作技法主要是采用了“映照对比”,用“人面”和“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人去景存的映照对比,把两次不同的游遇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面对现实的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这首诗尽管具有着某种情节性甚至可以说带有某些戏剧的色彩,同时还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记载,但它的广为人诵,除了这些和以上所说的语言、结构、写作技法之外,笔者认为该诗本身所抒发的某种人生体验才是最重要一个的方面。

“本事”对于它的广泛流传可能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但是该诗留给读者的典型意义并不在于它描述了一个令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中所载的际合故事或际遇,但却可能有过相类似的人生体验,即在偶然或不经意间遇到某种美好的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它时,却再也不能复得。

这兴许正是这首诗几百年来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7.古代诗人有哪些故事

苏东坡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

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

8.有关古代诗歌的故事

诗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诗的故事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9.古代诗人的短故事

李白跳月的故事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

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

李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

到了半夜,李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

李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

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

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白赏月的地方。 杜甫曾经以卖药维持生计 杜甫在 35 岁左右时到达当时的京城长安,在那里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阴谋的打击,没有考中,经济上一无比一天困窘,为了维持生活,他便设法找到了一个副业--卖药:以送药的方式,作为接受别人帮助的条件,这内含的苦心也实在难言了。

杜甫第二次卖药是在甘肃。公元 759 年,他 48 岁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生活更加困难。

他的诗中出现采药、制药、卖药的句子更多了。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中便有"晒药能无归,应门亦有儿"之语,可见此时连杜甫的妻子也参加制药了。

他辛勤地灌溉培育着各种药草,同时也和以前在长安一样,不时派人将药送到城里,换取"药价"。 诗人最后一次卖药就显得更其凄惨。

公元 770 年,杜甫 59 岁,穷得连陆上都没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渔市上摆着药摊,以维持一家生活。

这一年的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便与世长辞了。 从杜甫卖药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诗人在旧社会里,命运是多么悲惨! 诗人刘长卿的一生 刘长卿在唐朝大历年间诗名藉甚,诗名在"大历十才子"之上。

他自称"五言长城",对自己的诗歌成就极为自信。时人常将刘长卿与钱起、郎士元和李嘉祐并称,他很不屑地说:"今人称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

李嘉祐、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他到处题诗,往往连姓都不写,落款只有"长卿"二字。 刘长卿虽然诗名卓著,可仕途却颇多坎坷。

他33岁时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 刘长卿在任上"使纲不紊、吏不欺",很有能力,不到一年又晋升为海盐令(今浙江省海盐县),后被大官僚吴仲儒所诬陷,下苏州狱。乾元元年(758),被贬潘州南巴尉,即今高州县以及电白县麻岗附近一带的地方。

县尉,是掌一县军事之官。 在流放的路上刘长卿遇到了从白帝城遇赦归来的李白。

刘长卿写了一首诗赠给李白: 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 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 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两人一个是遇赦,一个正遭贬,一欢一悲,心境也就自然不同。两个唐朝诗坛上的顶尖人物,在这种境遇中谋面,让人倍感凄苦。

在赴潘州南巴路过长沙时,诗人有感于汉朝贾谊的被贬,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长沙过贾谊宅》,借咏史之名,将自己的愤懑之情发泄得淋漓尽致: 三年谪宦比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大历五年(770),刘长卿以检校祠部员外郎的身份担任鄂岳转运判官,不久又得罪了顶头上司鄂岳观察使吴仲孺。吴仲孺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女婿,他又诬陷刘长卿贪污公款20万缗。

结果刘长卿又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高仲武说他"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

刘长卿在江浙任职时,有一次在乌程开元寺与诗人李嘉祐等名士畅谈诗文,女道士李季兰也在场。李季兰也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才女诗人,她知道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也就是"疝气",经常要用布兜托起阴囊,才可减少痛楚,于是跟刘长卿开玩笑,吟了一句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

""山气"谐音"疝气",刘长卿当即也回了一句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托",于是举座大笑。 在刘长卿的一生中,这种快乐的日子屈指可数,他一生苍凉,曾经遭遇三次兵祸,据说在开元十四载(755)他可能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唐上元元年(760),西节度副使、宋州刺史刘展造反,朝廷命平卢兵马使田神功出兵讨伐,刘展兵败被杀后,田神功在江淮大掠十天,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一下子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 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 却见同官喜复悲,此生何幸有归期。

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 湘路来过回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

南方风土劳君问,贾谊长沙岂不知。 德宗建中二年(781),刘长卿受任随州刺史。

兴元元年(784)和贞元元年(785)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