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关于米线的诗句
1、
《谢人惠米线》
年代: 宋 作者: 谢枋得
玉粒百谷王,有功满人寰。
舂磨作琼屑,飞雷落九关。
翕张化瑶线,弦直又可弯。
汤镬海沸腾,玉龙自相扳。
银涛滚雪浪,出没几洲澴。
有味胜汤饼,饫歌不愁癏。
包裹数十里,莹洁无点班。
兴师远持糒,此物正可颁。
千万一日饱,不费金数锾。
长安权贵人,五鼎靳笑颜。
玉食过九重,恨无土宇版。
岂知有琼糜,天雨到市闤。
愿献空峒帝,马迷龙难攀。
2、
《米玄晖书简帖赞》
年代: 宋 作者: 岳珂
父子而善书,自羲献而始也。
寥寥千载,固已莫之拟也。
至于我朝,有楚国之芈也。
不陨其名,虽未济厥美也。
其读父书,亦非括之比非。
瞠乎望洋,混混犹此水也。
3、
《炊米继戏作》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敢羡晨兴费万钱,口边纵理信前缘。
高年虽获殿诸老,一饱常如登九天。
架上有书吾已矣,甑中无饭亦陶然。
蓬门一闭还旬日,实怕闲人搅昼眠。
4、
《得广州俸米供给麻券授家人》
年代: 宋 作者: 曾丰
陶潜营五斗,王绩办三升。
醉饱曾无几,驱驰已不胜。
犹须糊汝口,未果枕吾肱。
有可供饥渴,休官岂不能。
5、
《送慧禅人往上江籴麻米》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石霜拈处最分明,万万千千一粒生。
归日饭香穿鼻吼,相呼作舞下堂行。
2.求以过桥米线为话题的散文,列举范文和告诉写法也可
给你点素材参考吧: 个人认为 过桥米线起源于蒙自旁边的建水 而非蒙自 建水的起源有凭有据 有名有姓 具体那年 那个人首创 甚至做法都有考察过的 而蒙自的起源书生一会姓杨 一会姓张 骗人都不过关 并且历史上蒙自从没有出过状元 建水过桥米线起源于建水县东城外锁龙桥西侧的鸡市街头处,有建水的特产草芽、地椒作配料,风味独特而远近闻名。
清朝道光年间,建水东城外太史巷有个叫刘家庆的厨师在鸡市街头处开了一个名叫“宝兴楼”的米线馆。咸丰甲寅年(1854年)的一天清早,一个举止文雅、穿着讲究的人来到他的馆中吃米线。
他叫刘家庆照他介绍的方法做出汤来配米线吃。方法是:取一块生猪脊肉切成薄片,用小粉水揉捏后盛于一个大碗中,舀上一调羹熟猪油淋于猪脊肉薄片上并盖上数片地椒叶子,然后再舀一大勺滚烫的草芽鲜肉汤氽入碗中,另用一个碗盛米线。
店主人照此做好后,这顾客先用筷子在汤中搅拌片刻,再将米线挑入汤碗中吃起来。此人名叫李景椿,建水新桥街人,清道光乙未(1835年)进士,多年来在外省做官,回乡后他仿照外省人“涮锅子”的吃法,试用小粉水揉捏过的措脊肉薄片氽汤食用,其味异常鲜美。
刘家庆对他的这种吃法感到很好奇,问道:“大新爷(旧时建水人对当地的举人,进士的尊称),你的这种吃法叫什么?”李景椿回答说:“我从桥东(锁龙桥)来到桥西吃米线,人过桥,米线也过桥,我是吃过桥的米线。 ” 随后,刘家庆采用李景椿介绍的方法烹制氽肉汤配米线卖,并以李景椿说的“过桥”来命名,“过桥米线”之名由此而来。
刘氏经营过桥米线传至刘世清沿袭了四代人,一直使用“过桥”之名。之后,在建水经营“过桥米线”的人多起来,主要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汤和米线统一由经营者配制,备两个碗,一个盛汤,一个盛米线,顾客买好后,用筷子先搅一搅氽肉汤再放片刻,将米线挑入汤碗中涮着吃。
另一种是馆子设在榨米线作坊的附近,馆子专卖氽肉汤,顾客将汤买好后,抬到餐桌上,又到厨桌上取一把小筲箕去米线作坊的石缸处买米线,卖者将米线从石缸中抓入小筲箕内,顾客将米线控干水后,把米线抬到桌前扒于汤碗中涮汤吃起来。这种经营形式较为常见,几乎城内外榨米线的作坊附近都有专卖氽肉汤的馆子或摊点。
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以来,过桥米线汤的名目也多起来了,叫法也各有不同。主要有“鹭鸶抬鱼”,即用草芽烹制的猪、鸡、鸭肉汤氽用小粉水揉捏过的生猪脊肉薄片。
漂在汤上的草芽喻为“鹭鸶”,落于汤下的肉片喻为“鱼”;“象牙扒猪脚,”即用草芽烹制的猪、鸡、鸭肉汤氽加工过的扒猪脚瘦肉条。 “象牙”即草芽,萆芽有“象牙菜”的美称;“双凤争窝”,即用鸡、鸭两种肉烹制出来的高温肉汤氽用小粉水揉捏过的生猪脊肉薄片。
鸡鸭被喻为“双凤”,肉汤喻为“窝”;“巧凤戏豚”,也叫“巧凤伴豚”,即用猪和鸡肉烹制出来的汤氽肉、猪脊肉片。豚泛指猪。
“鸡肉”喻为“巧凤”;“狮子滚绣球”,在碗中的猪脊肉薄片上放上数枚如桂圆大的酥肉团,再舀高温肉汤氽入碗中,酥肉团在汤中滚动,“绣球”,酥肉团也;“四季长青”,先在汤碗中放入烹制熟的猪、鸡、鸭、鱼(剔除骨刺)四种肉块或片,在肉上面放适量韭菜或豌豆菜嫩尖,再舀滚烫的高温肉汤氽入碗中,漂在汤面上的韭菜或豌豆菜一片青绿,象征“常青”,四种肉象征“四季”;“美凤归巢”,在上述的肉汤中放适量的汽锅鸡肉及汤,汽锅鸡喻为“美凤”,碗中肉汤喻为“美凤”回归的“巢”;“乌龙奔大海”,又叫“乌龙钻蚱草”,即用猪、鸡、鸭肉汤氽乌鱼薄片,为过桥米线汤之上品。 “乌龙”即乌鱼,“大海”即肉汤,“蚱草”即薄荷、地椒等配料;“黄龙戏珍珠”,即用鳝鱼片、青豌豆为主要原料烹制出来的过桥米线汤;“白头翁”,即用冬瓜、大豆芽、豆腐皮、油炸或煎的豆腐片或丝,以香油为主要原料烹制出来的过桥米线汤,这是佛教信徒的素食佳品。
这种汤只有在戒屠期间,如求雨,县上办大型的宗教活动时才卖。 从光绪年间以来,建水还出现过烹制菜肴配过桥米线卖的馆子。
有趣的是,秋、冬、春有藕的时节配一盘油煎熟藕蘸佐料吃过桥米线称为吃“过十七孔桥米线”;配着一盘油煎荷包鸡蛋吃叫“喜迎财”过桥米线,把蛋白喻为“银”,把蛋黄喻为“金”,多是春节后离家到外地做生意或到个旧干矿的人买食。 数人吃过桥米线可叫厨师定制一个油炸鲤鱼,配着吃叫“鲤鱼跳龙门”过桥米线,“跳”是“挑”的谐音,嘴喻为“龙门”,送子女外出读书或任职多用之,有“望子成龙”之意。
餐桌正中摆放着一具火锅(建水人叫吃炊)供一桌(8人)配过桥米线吃为“八仙过海”。上述所举都沿袭到建水解放初期。
光绪年间,建水的过桥米线传到个旧等地。民国初年,一个落户于建水的名叫邓恩德的玉溪人(其妻是建水人)带着家室到昆明羊市口处开“德鑫园”过桥米线馆,建水过桥米线传到了昆明。
从此,在昆明经营过桥米线的餐馆逐渐多起来,发展到全省,过桥米线便成了云南省的一大名特风味食品。 至于蒙自的骗人传说嘛 据传说,过桥米线的新颖吃法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的云。
3.寻‘湘妃竹’的有关诗词
唐诗人刘禹锡《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林黛玉《题帕三绝》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知香痕渍也无? 湘妃墓前20米外立有一对引柱,上刻对联云: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晚唐诗人高骈《湘浦曲》 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血泪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 施肩吾《湘竹词》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
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杜牧《斑竹筒簟》描述用湘妃竹编织的竹席。
血染斑斑成锦纹, 昔年遗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 何忍将身卧泪痕。
诗的意思是:斑竹席上的斑斑血痕,都像是锦绣花纹,当年悼念舜帝的悲痛至今还看得见,明明知道这是二妃的眼泪,怎么忍心睡在这泪痕上呢? 过全州 陶金 宋朝 南北东西几万峰,郡城如在画图中。 何人裁断湘妃竹,半蘸秋江作钓筒。
斑竹 无名氏 浓绿疏茎绕湘水,春风抽出蛟龙尾。色抱霜花粉黛光,枝撑蜀锦红霞起。
交戛敲欹无俗声,满林风曳刀枪横。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
袅娜梢头扫秋月,影穿林下疑残雪。我今惭愧子猷心,解爱此君名不灭。
泰娘歌 刘禹锡 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有时妆成好天气, 走上皋桥折花戏。
风流太守韦尚书,路傍忽见停隼旟。 斗量明珠鸟传意,绀幰迎入专城居。
长鬟如云衣似雾, 锦茵罗荐承轻步。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
从郎西入帝城中,贵游簪组香帘栊。低鬟缓视抱明月, 纤指破拨生胡风。
繁华一旦有消歇,题剑无光履声绝。 洛阳旧宅生草莱,杜陵萧萧松柏哀。
妆奁虫网厚如茧, 博山炉侧倾寒灰。蕲州刺史张公子,白马新到铜驼里。
自言买笑掷黄金,月堕云中从此始。安知鵩鸟座隅飞, 寂寞旅魂招不归。
秦嘉镜有前时结,韩寿香销故箧衣。 山城少人江水碧,断雁哀猿风雨夕。
朱弦已绝为知音, 云鬓未秋私自惜。举目风烟非旧时,梦寻归路多参差。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杂曲歌辞·江上曲 李嘉佑 江上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
可怜应是阳台女,坐对鸬鹚娇不语。 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
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 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
斑竹 刘长卿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裴侍御见赠斑竹杖 李嘉佑 骚人夸竹杖,赠我意何深。
万点湘妃泪,三年贾谊心。 愿持终白首,谁道贵黄金。
他日归愚谷,偏宜绿绮琴。 湘夫人祠(即黄陵庙) 杜甫 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
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 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苹。
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 麦秀两歧 和凝 凉簟铺斑竹,鸳枕并红玉。
脸莲红,眉柳绿,胸雪宜新浴。 淡黄衫子裁春□,异香芬馥。
羞道教回烛,未惯双双宿。 树连枝,鱼比目,掌上腰如束。
娇娆不奈人拳□,黛眉微蹙。 步东坡 白居易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种植当岁初,滋荣及春暮。
信意取次栽,无行亦无数。 绿阴斜景转,芳气微风度。
新叶鸟下来,萎花蝶飞去。 闲携斑竹杖,徐曳黄麻屦。
欲识往来频,青芜成白路。 送李敖湖南书记 郎士元 怜君才与阮家同,掌记能资亚相雄。
入楚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 诚知客梦烟波里,肯厌猿鸣夜雨中。
莫信衡湘书不到,年年秋雁过巴东。 宿杜曲花下 白居易 觅得花千树,携来酒一壶。
懒归兼拟宿,未醉岂劳扶。 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篮舆为卧舍,漆盝是行厨。 斑竹盛茶柜,红泥罨饭炉。
眼前无所阙,身外更何须。 小面琵琶婢,苍头觱篥奴。
从君饱富贵,曾作此游无? 轮台子 柳永 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彤霞衬遥天,掩映断续,半空残 月。
孤村望处人寂寞,闻 钓叟、甚处一声羌笛。九疑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 色。
感行客。翻思故国, 恨因循阻隔。
路久沈消息。 正老松枯柏情如织。
闻野猿啼,愁听得。见钓舟初山,芙 蓉渡头,鸳鸯滩侧。
干名 利禄终无益。念岁岁间阻,迢迢紫陌。
翠蛾娇艳,从别后 经今,花开柳拆伤魂魄。 利名牵役。
又争忍、把光景抛掷。 山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杜甫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悬圃裂,无乃潇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蹋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
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破阵子 范成大 漂泊天隅佳节,追随花下群贤。
只欠山阴修禊帖,却比兰亭有管弦。舞裙香未湔。
泪竹斑中宿雨,折桐雪里蛮烟。唤起杜陵饥客恨,人在长安曲水边。
碧云千叠山。 望湘人 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
4.物候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屏迹三首》之一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贾至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之一竹外桃花三两技,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袁枚《题桃树》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5.【智华小吃】如何以诗词写对联
川味麻辣烫为华声蜚
云粉过桥线因智名扬
过桥米线 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冷。后来秀才娘子用鸡汤淋以厚厚的鸡油让汤保温,米线在家烫好,而配料切薄 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此为智得 同时 又可看成 本小店米线味美 因智(店主)得以名扬
6.与孝有关的成语和诗词
与孝有关的成语:寸草春晖、必恭必敬、行佣供母、戏彩娱亲、卖身葬父等。
与孝有关的诗词:《别老母》
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
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扩展资料
1、寸草春晖
【解释】: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出自】:唐·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就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2、必恭必敬
【解释】: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译文】:看到桑树梓树林,恭敬顿生敬爱心,无时不尊我父亲,无时不恋我母亲。
3、行佣供母
【拼音】:xíng yōng gòng mǔ ]
【解释】二十四孝之一,说的是东汉时齐国临淄人江革,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的故事。
4、戏彩娱亲
【解释】:比喻孝养父母。
【出自】:《艺文类聚·孝引列女传》:“相传春秋时楚国老莱子事亲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斓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
【译文】:相传春秋时楚国老莱子事亲至孝,七十岁,经常穿五色斑斓衣服,作孩子开玩笑。上堂,故意倒在地上,为了博得父母一笑。
5、卖身葬父
【拼音】[ mài shēn zàng fù ]
【解释】:是指家境贫困,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别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