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审美的诗句最好是一些名人的
这个很难界定,弄不好变成了成语或者诗句的罗列。
但是我还是菊以两个例子,但愿,对你有用: 1: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形容诗句或者艺术品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禅宗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
宋·严宇《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2:黄绢幼妇,外甥齑臼 这是一个谜语,黄绢(色丝)-绝,幼妇(少女)-妙,外甥(女子)--好,齑臼(受辛)--辞(繁体)。
语出自《世说新语·捷悟》。 邯郸淳作《曹娥碑》,当时,邯郸淳年仅13岁。
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当出色。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
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此即由来! 此外,古典的诗文中也有很多不少审美的好句子,但以看看《唐诗三百首》就会有很多收获! 。
2.关于“美”的诗词、古文、
美,哲学概念,一般指“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1]。汉字“美”是由“羊”和“大”组成,由此而延伸出其它美的含义。但是各个时代或者民族对于美的定义是不同的。在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与“每”同源,都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鲁迅先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钱钟书曾引了伏尔泰一段话:“何谓美?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
专门用来研究美的学科是美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物,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了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求与美 有关的名言, 古文, 诗句
一、“五色令人目盲”: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要 是依据他的朴素辩证理论,一般地讨论作为艺术美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变成了过分的感官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会失去鉴赏艺术美的初衷,甚至 会失去其审美价值,而成为一种事与愿违、伤害身心的精神负担和审美“灾害”。
老子的美学观,与其哲学观中“道”的学说和政治观中的“无为”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凡是那种“服文采、带利剑”(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为的东西一样,只能对人有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都是说“有为”之美必然损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富贵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之道才能体现。这样的美,就表现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即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从没有声音处听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从没有形象处显现的;一旦有了具体的声音、形象,反而破坏了自然的完美。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这些见解,接触到审美的境界问题,揭示出审美活动中一种超越对艺术的简单感知的审美体验,开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声之美”等理论的先声,也奠定了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道家美学的基础。
二、“乐由心生”:
《乐记》中对音乐的本质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认为: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荀子有《乐论》一书,可相印证。
以上都是可以各看到一个系统的,下面是些散句:
1、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史记·吴太伯世家》“
2、美,甘也。——《说文》
3、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龚自珍《病梅馆记》
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5、钟嵘的《诗品》也从诗的角度系统地论述美。他反对人为的声律,提倡自然声律,保持诗歌的自然美。其“自然英旨”指的是自然精美,也就是真美。
4.求与“美”有关的诗句,名言
王安石《黄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刘禹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维山水田园诗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杜甫《黄河二首》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 一作村) 寂,松风直似秋。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胡曾《咏史诗·黄河》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 一作只) 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谢灵运《泰山吟》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 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早发白帝城》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居易《题天柱峰》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5.与诗词和美学有关的参考文献
《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备具①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①他本皆作“具备”。 【冲澹】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日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①,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禾农〕nong3。
①他本皆作“深谷”。 【沉著】 绿林①野室,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①他本多作“绿杉”。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然空纵。 月出东?,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元宗。 □〔上穴下目〕yao3。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澹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之以终。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余水畔①,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①他本多作“露余山青”。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①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①他本皆作“具道适往”。 【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①,若不②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漉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①他本多作“涉难”。 ②他本多作“已不”。
【豪放】 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易狂①。 天风浪浪,海风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①他本皆作“以狂”。 【精神】 欲反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楼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杯。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①他本多作“池”。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①,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①他本多作“欲生”。 【疏野】 惟性所宅,直取弗羁。
控物①自富,与率为期。 ?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自适,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①他本多作“拾物”。
【清奇】 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①,隔溪鱼舟。
可人如玉,步□寻幽,载瞻②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渫”去三点水换“尸”部首〕xie4。
①他本多作“满汀”。 ②他本多作“载行”。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深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如幽匪藏。
水理漩□,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圜方。
□〔氵伏〕fu2。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6.美学角度浪漫古诗欣赏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英雄泪! 【水龙吟 辛弃疾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 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 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 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 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 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 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 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 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 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 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 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 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 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 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 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 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 是写山。“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 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 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 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 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 “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 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 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 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 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 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 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 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 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 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 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 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 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 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 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 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 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 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 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 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 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 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 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 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 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 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 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 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 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 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 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 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 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 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 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 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 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 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 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 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 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 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 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 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