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清朝末年的儿童诗歌
晚清龚自珍 (公元1792—1841年),字璱〔sè瑟〕人,号定盦〔ān安〕,浙江杭州人。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他就看清了官僚政治的腐朽,预感到危机的来临,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写了许多抨击现实的著作,诗歌也是他批判现实的武器。他的《咏史》一诗向来被人称道: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牢盆”是煮盐的器具。牢盆狎客指盐商即有钱人。
“团扇”代指美人。团扇才人即专门吟咏淫辞艳赋的无聊文人。
田横是秦末起义英雄之一,刘邦统一中国后他以自杀拒绝降汉,其500名部下也随他悲壮自杀。这首诗以悲愤的心情谴责社会的堕落。
东南地方的人们整日过着奢侈淫靡的生活,上层社会的人们只知争名夺利勾心斗角。有钱人操纵社会,帮闲文人洋洋得意。
人们谈起“文字狱”都吓得半死,不敢说真话;有人写书著文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最后作者愤激地指问:像田横及其部下那一类刚勇猛烈的中国人都哪里去了?难道都爬上官位享受荣华富贵去了吗?作者忧愤之情难以自抑,诗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晚清魏源 和龚自珍齐名的魏源也是一位思想家和诗人,其忧国爱民的诗作同龚自珍近似。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许多好诗传世。
鸦片战争之际,出现过许多爱国诗篇,如诗人张维屏的长诗《三元里》就写得有声有色,表现了鲜明的爱憎,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抗英斗争: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 真把乡民的义勇精神和壮大的气势活画出来了。
接下来写英军的狼狈状态: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 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 下者田塍〔chéng承〕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
老天也来帮忙下起大雨,火药淋湿,枪炮失灵,英军死伤惨重,眼看就要被全歼。可是腐朽无能的清政府阻止三元里民众进击,网开一面,使残余的英军得以逃遁,这使诗人无比愤慨。
优秀诗人替人民说了话。 到19世纪后期,清王朝内外交困,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随着救亡运动的展开与发展,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梁启超语),也即以旧形式表达新思想,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也就在这时出现了杰出诗人黄遵宪。
晚清黄遵宪 (公元1848—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他是一名职业外交家,在东西各国居住多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他一直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并且是清末维新运动中的一员。
他说:“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就是主张写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说自己要说的话,不要去当古人的奴隶。他经历多,“百年过半洲游四”,到过四大洲,见识深广,思想解放,所以他的诗内容开阔,手法灵活,真正实现了他“我手写我口”的主张。
时移世易,人的思想也要随着世事的变化而进步,他的《感怀》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 世儒诵诗书,往往矜爪嘴。 昂头道皇古,抵掌说平治。
上言三代隆,下言百世俟。 中言今日乱,痛哭继流涕。
摹写车战图,胼胝〔piánzhī骈枝〕过百 纸。 手持井田谱,画地期一试。
古人岂我欺,今昔奈势异。 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
识古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卓哉千古贤,独能救时弊。
贾生《治安策》,江统《徙戎议》。 当世的儒生们迂腐、固执、僵化、无知,他们诵读古书仅是武装嘴巴,装点门面。
他们动辄说古代如何如何,指手划脚高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开口就是夏商周三代,说百代以下只要效法三代就好了。说到今天的乱世,他们只会痛哭流涕。
继而大讲古代车战的经验,累死累活写出长长论文;或者研究古代的井田制,并要拿到今天实行。诗人说,古人并不是存心骗我们,只是今天和古代已完全不同,古人那套东西怎能用于今天?儒生们对当今世界懵〔měng猛〕然无知,就没有资格评论当前世务。
认识历史是为了认识今天,要了解今天更重要的是去观察世界。历史上的卓越人才都是能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的,像汉代的贾谊写《治安策》、晋代的江统写《徙戎议》那样。
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不算稀奇,但说在一百多年前,那是须有相当见识的。在他的《人境庐诗草》中,诗人还介绍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知识,讲到许多中国人闻所未闻的事物,开阔了当时人们的眼界。
2.关于儿童的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鼑《村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代:俞樾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五代:胡令能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初夏睡起》【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清平乐。
3.有关孩子的诗句
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3.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4.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崔道融《牧竖》5.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贾岛《宿郑州》)(节选)6.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7.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8.古巷少人行,新月弯弯瘦,藤萝满墙头,儿童摘扁豆。——佚名9.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4.描写“孩子”的诗句有哪些
1、清代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唐代崔道融的《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4、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描写儿童的古诗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听儿童歌船作竹枝助之 》【宋】赵文田舍儿童走似麞,踏歌椎鼓斗颠狂。
元宵乞汝闲几日,元宵过后种田忙。《村居 》【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 》【唐】贺知章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秋日郊居》【宋】陆游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