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有关诗词的介绍

时间:2023-02-17 19:32:57  编辑:admim

有关诗词的介绍

1.关于古诗词的介绍

古诗词就是古代的诗词,和古体诗的概念不一样,唐朝以前的诗被称为古体诗,当然唐朝诗人也有写古体诗的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词是从唐朝兴起,在宋朝鼎盛。上片又称上阙,上段。

好了不多说了,手都累了。想知道更多,可以上网查查。

2.关于古诗的介绍

古诗在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代表人物: 李白、杜甫、白居易

时间划分: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类别: 古体诗、近体诗

建议参考?wtp=tt

3.诗词的介绍

诗词是诗歌和词的统称。

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此外诗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现代诗和古体诗,在近代新月诗社很好的继承了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关系,在自由的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阙

最早的中国诗歌并没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于以诗歌作为科举的手段,出现了对音韵句法的严格规定,称为格律。自此,中国古典诗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学习和了解诗词格律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会用才能活用,不会用只能乱用。

下面将需要了解的诗词格律常识总结在下面,这些也是最基本的东西了。

以下所说的诗词格律,只是学写旧体诗的人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但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了,只有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会涉及其中一小部分东西,因此,您看了下面的介绍一时不明白是绝对正常的,而且您也不必要去深究它。

重要说明:为了追求格律的严谨约束了您的灵感才是最不值得的。今天的人学写旧体诗,即不需要也没必要严格按照格律的约定的。即使在古代,优秀的骚人墨客也大胆冲破格律的束缚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变体”出来。

豪壮:

1 我欲学古风,十步杀一人

2 李白的,随便找

沉郁悲怆:

杜甫的,也是随便找

优美:

李清照

林黛玉

4.古诗的介绍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编辑本段]作者生平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绵阳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编辑本段]译文 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观到了杜鹃花。

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编辑本段]赏析 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

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青年时代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

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

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山中留客】 唐 ·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编辑本段]注释: 1、山中:作“山行”。 2、山光:山的容光。

3、物态:景物的景色。 4、晖:阳光。

5、轻阴:微阴。 6、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7、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8、纵使:纵然,即使。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旭,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

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编辑本段]译文 春光明媚,山岚万物都在各自呈现着自己的佳妙之处,是多么的美好,所以请不要因为天色微阴便要打算回归。要知道,即便是晴明的天气里毫无雨意,走进云雾深处,那水气也依然会沾湿你身上之衣。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

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

5.唐诗 简介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6.关于诗词介绍

唐宋诗词之最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柳永)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架碳车碾冰辙。(白居易)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李白)

被风吹的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杜甫)

最穷的夫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

世上最长的马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苏东坡戏谑苏小妹句)

7.诗词的介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8.古体诗词的介绍

和初学格律诗词的朋友谈写作问题 关于旧体诗词的写作问题,我曾写过这方面的文章。

现在,根据朋友们向我提出的问题,再简单地谈谈。 许多喜欢旧体诗词朋友,想写格律,或想填词, 在遵循格律或在用韵方面,感到困难。

也有的朋友感觉格律限制了思想的发挥。我想对初学的朋友来说,大概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不熟悉平仄;不懂音韵;不熟悉格律;不会运用格律而使格律成了枷锁。

下面我就谈谈这几方面的问题。 1,旧体诗词的音韵 旧体诗词,首先要押韵。

因此写首先要熟悉音韵。因为旧体诗词的格律,是由字的平仄组成的,弄不清字的平仄,就无法谈格律。

在清代以前的人写诗,填词都要依照“诗韵”和“词韵”,并有书作为依据。但对现代人来说,这些书,可以说已经过时了。

我说的“过时”,是说已经偏离了现代的语言。这些书里的字的读音,已经和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了。

而过去这样的书,是由官方主持修订的。现在,没有了科举,没有必要修订了。

对现代人来说,最主要的音韵和平仄的依据,就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汉语拼音。而所谓的韵书,就是以汉语拼音为准的字典,这就是所谓的“新韵”。

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 当然,有许多朋友已经熟悉和喜欢用平水韵,当然他们就依然用平水韵。

新学的朋友喜欢用平水韵的,当然也会由他们自便。我只是以为,提倡使用新韵,更容易为大家所掌握。

因此,我提倡使用“新韵”。 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而在旧体诗里的古体诗,有押仄韵的。

而词则不同,在词牌里,有押平韵的、押仄韵的,还有平、仄韵转换押韵的,依不同的词牌而定。 关于填词,我主张除入声字仍依照词韵外,其他字都使用新韵。

因为按照今天普通话的发音来看,词韵已经有明显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词韵的第十三部没有单列的必要,如按今音,针、砧、今、金等都和第六部的字韵母完全相同。

侵部单列是古时人的发音和现在不同而形成的。在现在词韵的第十三部完全应该并如第六部。

这两部合并之后,基本上就和“今韵”相同了。 但入声在词里面,有特殊的意义,有些词牌,不使用入声字押韵, 就失去原来的韵味。

如“忆秦娥”就用入声为宜。因此,我建议填词时,对有特殊要求的词牌,仍用原“词韵”里的第十五部至第十九部的入声韵。

格律诗,一般押平韵,而在旧体诗里的古体诗,有押仄韵的。

而词则不同,在词牌里,有押平韵的、押仄韵的,还有平、仄韵转换的,依不同的词牌而定。 2,关于平仄的问题 如果读音时,四声读准了,分清平仄就很容易。

而分不清平仄,主要就是四声读不准。 在读准四声的前提下,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声就是上声,第四声就是去声。

按照现在的普通话,入声已并如其他的声部。如白是平声,国是平声,而在诗词韵书中,都为入声。

四声分清了,读一、二声的字都是平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的字都是仄。如果说方言的朋友,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小词典”来分清四声,也就分清了平仄。

我以为写格律诗词,就是要讲求平仄。但在格律中也是有可以通融的地方,如写格律诗,一般情况下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就是七言诗的第二、四、六字,要求严格,第一、三、五字可灵活。但在要求严格的时候,还要求不可犯“孤平”和“三平”“三仄”。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在王力先生写的“诗词格律”的书中,写的很简明,一读就明白了。我在此无须赘述了。

填词时,在词的格律中,也有可平可仄的字,一般用+号表示,其他标明平仄的字不可改变。 3,旧体诗词的写作 诗词优劣在于意境,没有意境就算不得什么诗词。

格律诗词,当然有它的韵律美,但那只是为诗词作者提供的一个特有舞台。诗词作者写出的诗词,格律再严谨,没有意境就没人喜欢,甚至可以说算不得什么诗词。

但写格律诗词,就要讲求格律,随意写而不遵循格律就不叫格律诗词,或者不是好的格律诗词。写格律诗词的人,他们不觉得格律是一种束缚,反而他们善于运用格律,来增强诗词的特殊的美。

关键在于掌握格律和善于运用格律。 无论是自由体的现代新诗,还是格律诗词,都要有意境。

没有意境,就算不得诗。 什么是意境,这就有见仁见智的不同说法了。

我以为描写风景也好,抒发感情也好,表达意见也好,都可以写出好的意境。意境是比字的表面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看如何理解。如果把“志”一定要和政治思想联系的话,我不赞成。

如果说诗要立意,是必要的。但所立的意是什么,只要感人就可以了。

这是诗人的自由。 我以为写诗填词, 和书法绘画是相通的。

在写之前必须有个腹稿,就是“意在笔先”。也就是说先想好要写什么,总体的立意是什么,如何去表现。

比如在确立主题后,要决定写长的,还是短的;再考虑选什么调式。这都在于诗人自己的考虑,我就无法细说了。

但我想说的是,写诗填词,总得让读者知道写的是什么。 就要有个总体的思路。

然后,诗词也要有起、承、转、合。对这方面的问题是诗人自己的发挥,无法细说。

但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我们来共同学习古人如何写诗填词。 首先我们看唐朝的高适的送别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