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阳修和苏轼在颍州期间写的诗词
欧阳修《初至颍州西湖》
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荫乍合时;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啼禽似与游人语,明月闲撑野艇随; 每到最佳堪乐处,却思君共把芳厄。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2.苏轼《颍州初别子由二首》译文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诗词之一。于苏家兄弟二人夜间于颍河船上共度一夜间苏轼所写,以示其心境。
其一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yǐng]。
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
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
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
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
其二
従[cóng]今得闲暇,默坐消日永。
作诗解子忧,持用日三省。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注释
六一翁:指的是六一居士欧阳修。
飞蓬:象征苏东坡的一生。
3.苏轼《颍州初别子由二首》译文
苏轼的《颍州初别子由二首》译文: 其一: 扬起帆船乘着西风,不要流泪。
留在知识的领域是不好的,但去现场是一件遗憾的事。 我三次告别,特别是痛苦和寒冷。
怀念儿子就像怀念先皇。他很死板,很安静。
话语少真的很好,介石仍然很警惕。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学者都不如子猛。
我已经得病很久了,有意出行却没人赏识。就像喝醉了然后摔倒。
幸运的是,醒来并不疼。 从现在开始,我得到了闲暇,永远安静地坐着消磨时光。
写诗以减轻孩子们的忧虑,并用来每日反省三次。 其二: 近期要离别不要改变面容,遥远的离别流泪沾湿了胸襟。
相聚很近却不能相见,犹如千里之隔。 生命中如果没有离别,谁又能知道有恩爱有多么重要。
从一开始,我来到了宛丘,牵着妻子和自己的孩子。 即使知道我不喜欢这样,却要把我留在秋风中。
秋风已过,离别之恨无止尽。 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说我在东方。
离合是一个循环,悲伤和快乐互相交错。 我明白了这漫长的叹息,生来就像飞蓬一般。
很多的忧虑早早让我满头白发,最后不见了六一翁。 苏轼《颍州初别子由二首》原文: 其一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
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 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
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
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 从今得闲暇,默坐消日永。
作诗解子忧,持用日三省。 其二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诗词之一。
于苏家兄弟二人夜间于颍河船上共度一夜间苏轼所写,以示其心境。 扩展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颍州初别子由二首。
4.苏轼《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的赏析
苏轼《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的赏析(作诗时间及背景):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
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
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 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幺,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幺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幺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
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扩展资料: 其一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
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
其二 従今得闲暇,默坐消日永。作诗解子忧,持用日三省。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注释:六一翁:指的是六一居士欧阳修。飞蓬:象征苏东坡的一生。
5.【有关写苏东坡的诗词
黄庭坚: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跋东坡》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却扫篇》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老学庵笔记》 陈洵: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海绡说词》 王国维: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 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6.有关于苏轼的经典诗词
/poemt/151.shtml苏轼的诗词全集---诗词大库
【诗词赋】 1《赤壁赋》 2《后赤壁赋》 3《东栏梨花》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渑池怀旧》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苍舒醉墨堂》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7《题金山寺》 18《题西林壁》 19《望海楼晚景》 20《雪后北台书壁》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24《赠刘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东禅庄院》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腊尽)》 37《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38《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39《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41《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4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46《减字木兰花·春月》 47《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50《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5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54《满江红·江汉西来》 55《满江红·清颍东流》 56《满庭芳·三十三年》 57《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60《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61《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62《南乡子·送述古》 63《念奴娇·赤壁怀古》 64《沁园春·孤馆灯青》 65《沁园春·情若连环》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67《阮郎归·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为米折腰》 70《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7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2《踏青游》 73《玉楼春》 74《方山子传》
7.苏轼做过颍州太守吗
苏轼做过颍州太守 补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 ”,世称“ 苏东坡 ”。
汉族 ,眉州 眉山 (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 栾城 。北宋著名 散文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 苏辙 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苏洵,苏辙, 王安石 , 曾巩 )。
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 、密州、徐州 、湖州 等地任职。
1080年(元丰三年)因“ 乌台诗案 ”受诬陷被贬黄州任 团练 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 、定州等地,晚年被贬 惠州 、儋州 。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 常州 ,尊遗愿葬于中岳嵩山,今河南 郏县 ,追谥文忠公。 大事年表 1036年 宋仁宗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历1037年1月8日),苏轼降生 1054年 娶 王弗 1057年 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年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职史官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 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 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 林学 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 吏部尚书 ;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6岁 1102年,即崇宁元年六月葬于 汝州 郏城 钓台 乡上 瑞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