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是叫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评解《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确实如此.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
2.杜甫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是叫什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佩)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3.“杜甫”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是什么
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释义: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作者简介:
4.杜甫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是叫什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
“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
“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
“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
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
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
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
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评解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
5.写王昭君的诗词
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嫱》(《西京杂记》)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巨万。
庾信《昭君辞应诏》
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
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李白《王昭君》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王昭君》另一
昭君拂玉鞍,上马蹄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骆宾王《王昭君》
敛容辞豹尾,缄恨度龙鳞。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唯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6.杜甫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是叫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
“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
“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
“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
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
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
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
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评解《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
7.书写王昭君的诗句
1、《咏史上·王昭君》 宋·陈普 昭阳柘馆贮歌儿,恨杀陈汤斩郅支。
胡草似人空好色,春光不到二阏氏。
2、《王昭君》 宋·文同 不惜将黄金,争头买颜色。妾貌自可恃,谁能苦劳力。
3、《王昭君》 唐·崔国辅 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
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
4、《王昭君其一》 唐·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5、《王昭君二首》 唐·白居易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6、《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骆宾王 敛容辞豹尾,缄恨度龙鳞。
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古镜菱花。
7、《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沈佺期 非君惜鸾殿,非妾妒娥眉。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
嫁来胡地。8、《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梁献 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
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泪点关山月,衣销。
9、《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上官仪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10、《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董思恭 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
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 髻鬟风拂。
11、《王昭君三首》 唐·郭震 自嫁单于国,长衔汉掖悲。容颜日憔悴,有甚画图时。
厌践冰霜。12、《王昭君歌》 唐·刘长卿 自矜妖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缋能相负, 却使容华翻误身。
13、《王昭君》 唐·令狐楚 锦车天外去,毳幕云中开。魏阙苍龙远,萧关赤雁哀。
。14、《王昭君》 唐·张仲素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15、《听王氏话归州昭君庙》 宋·李远 献之闲坐说归州,曾到昭君庙里游。自古行人多怨恨,至今乡土尽风流。
16、《王昭君》 唐·李商隐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17、《追和常建叹王昭君》 唐·徐夤 红颜如朔雪,日烁忽成空。
泪尽黄云雨,尘消白草风。君心争不悔,恨思。
18、《王昭君》 唐·胡令能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19、《王昭君》 ·李中 蛾眉翻自累,万里陷穷边。
滴泪胡风起,宽心汉月圆。飞尘长翳日,白草。
20、《王昭君》 宋·无名氏 猗兰恩宠歇,昭阳幸御稀。朝辞汉阙去,夕见胡尘飞。
寄信秦楼下,因书。21、《王昭君辞》 魏晋·石崇 我本汉家子。
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
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
辕马。22、《王昭君》 南北朝·鲍照 既事转蓬远。
心随鴈路绝。霜鞞旦夕惊。
边笳中夜咽。
23、《王昭君》 南北朝·庾信 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
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
围腰无一尺。垂泪。
24、《王昭君》 宋·曹勋 好恶由来各在人,况凭图像觅天真。君王视听能无壅,延寿何知敢妄陈。
25、《王昭君》 宋·陈长方 巫峡江边岁屡更,汉宫日月亦峥嵘。
此身端可清边患,谁惜龙沙以北行。
26、《和王昭君》 宋·韩维 汉宫姝丽地,华观连珍台。娥眉三千人,皆自良家来。
昭君乃独出,负色。27、《王昭君》 宋·连文凤 使者相随出汉宫,辞君上马去匆匆。
只因自恃好颜色,不把金钱买画工。
28、《王昭君》 宋·秦观 汉宫选女适单于,明妃敛袂登毡车。玉容寂寞花无主,顾影低回泣路隅。
29、《王昭君》 宋·盛世忠 汉使南归绝信音,毡庭青草始知春。
蛾眉却解安邦国,羞杀麒麟阁上人。
30、《王昭君》 宋·徐钧 画工虽巧岂堪凭,妍丑何如一见真。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
31、《题王昭君》 宋·姚勉 谢却君恩入寒尘,宫花从此不能春。
丹青恨毛延寿,娄敬先为作俑人。
32、《王昭君》 宋·赵蕃 绝代方能入汉宫,画图何必要求工。纵令得幸因图画,已落君王疑信中。
33、《偶记赋王昭君谩录之》 宋·郑清之 伐国曾闻用女戎,忍留妖丽汉宫中。
如知褒姒贻周患,须信巫臣为楚忠。
34、《题王高翰单于昭君夜坐图》 明·曹孔章 天如穹庐塞云黑,胡地寒多胡草白。阴山积雪不曾消,马潼驼峰作常食。
35、《王昭君》 明·蒋山卿 拭泪新装束,朝来殿里辞。
何堪辞诀日,却是见怜时。汉骑临关少,胡笳。
36、《王昭君》 明·徐祯卿 辛苦风沙万里鞍,春红微淡黛痕残。单于犹解怜娇色,亲拂胡尘带笑看。
8.王昭君写的诗句
她不会写诗。只有关于她的诗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两人都对昭君出塞,墙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另外还有: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认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此外欧阳修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也与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后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青家”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