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会好奇,为什么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跟大人有关,而事实上是孩子的每一次聚精会神的玩耍被打断的时候对孩子的专注力都会有影响,那么怎么让孩子专注呢,让孩子专注的方法是什么呢,汇感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让孩子专注的方法吧。
关于“不打扰”的重要性,网上的资料挺全的,我就不多说了,只把妈妈们“最容易忽略的大坑、不知道的关键点以及'不打扰和管一管'的界限在哪里、要怎么做”这些问题拎出来说一说。
好心却办了坏事
这三个坑,你踩过没?
很多妈妈觉得只有在学习的时候,才有“专注不专注”、“打扰不打扰”的说法,但其实不是的,孩子的个性是从生活的点滴里形成的。我已经把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误解,却又会伤害孩子专注力的小细节都整理出来了,快来看看,你有没有中枪。
01
“宝贝,要不要喝口水”
“宝贝,想不想吃水果”
“宝贝,有没有尿尿啦?”
带瓜瓜去游乐园玩,经常会看到有妈妈追在孩子屁股后边各种关心,好像“孩子在玩,自己在边上不做点什么,心里都不踏实,就觉得自己不合格,不够爱孩子”一样。
我见过一位特别有爱的妈妈,她就拿了水杯和水果,等在滑滑梯下边,孩子滑下来就给喂一口水\水果,再帮忙整理下衣裤,细致到不行,站妈妈的角度,我真想给她竖个大拇指。
但妈妈们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时候,孩子们都不是很爱搭理妈妈的,头也不回,随便嗯哼两声了事,有的甚至还会一把推开妈妈。
嗯,可以理解啊,宝宝因为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的原因,到5岁了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才14分钟左右呢,本宝宝玩正嗨着呢,妈妈一直问这个问那个的,分分钟就出戏了好吗,还怎么好好玩啊?唉,妈妈的过度关心,本宝宝表示吃不消啊。
2
孩子踮起脚尖去拿桌子上的玩具,外婆立刻取下来双手奉上。
孩子吃饭吃一半就开始“上手”了,摸摸青菜,揉揉饭,抓抓排骨,奶奶看不下去了,上去就把饭菜端地远远的,拿起勺子就是“奶奶喂,奶奶喂”。
看见孩子拆牛奶喝,妈妈怕他拆不来,回头还把牛奶搞得到处都是,赶紧插好吸管递过去。
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幸福,6个大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1个小主子转,要什么都有人眼尖地发现并代劳,但恰恰是这种“好心”,在不经意间干扰了孩子的独自探索、完成一件事的能力,而专注力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单独探索和独立完成中才一点点提高起来的。
而且,我们也曾是孩子,应该还记得,那时候的自己是多么渴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渴望只靠自己的力量,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一件事。
3
“小哥哥,这个是弟弟的车车,你不能抢哦”
“哎呀,叶子怎么会是粉色的呢,宝贝,要涂绿色的”
“宝贝,这个沙子你都玩1个多小时了,我们去玩滑滑梯好不好”
当妈的都很容易焦虑。孩子一遇到问题,也不管孩子是不是有能力去解决,就急吼吼地要去帮忙,恨不得替他们成长,什么事都一手操办了,根本不给孩子时间去思考怎么做,也没想过要去听听孩子的看法,久而久之,遇到任何问题,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有事情,让爸爸妈妈去解决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自己费力去想、努力去做呢?遇事就退缩,那自然也说不上专注不专注了。
相反的,如果如果孩子打小就独立,长大了自然就会习惯于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且小时候一次次成功的体验,让他在面对任何困境时都有自信,敢于探索和尝试,也更懂坚持,“我可以”的感觉,真的超好。
很多人以为专注力是培养出来的
但真相却是……
“走啦走啦,这有什么好玩的”
“不要摸,脏死了 ”
“怎么这样拼啊,这块拼图要放这里”
坦白说,我自己也很容易用“过来人”的身份去教瓜瓜这个不能做,那个要那样做,但换个角度想啊,没有人喜欢被说教,也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时候,不管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传递同一句话:“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这感觉太糟糕了。
而且,告诉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行,也很容易会养成孩子观望、不主动的态度,因为“不做,不会错”,如果连做都不做了,那就根本谈不上专注力了。
所以,真的为孩子好,就放手让他去做,对孩子来说,感受是学习,重复也是学习,即便是百忙一场,或者做错了失败了,那又怎么样呢,来日方长啊,而且如果这经历,会使他终身不忘,那他的一生会比从来都不曾犯过错的人,过得有意思多了。
所以,很多时候,面对孩子,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远点,别出声,看着就好。不限制就是在培养专注力。
这里再扯一个不那么题外话的题外话——我还蛮经常收到妈妈的留言说“孩子老不听话怎么办”,妈妈不着急,从某个方面说,这是好事。
近年来有一些研究已经表明,那些会顶嘴、会拒绝父母的孩子人生更加成功。当孩子不惧父母的权威说“不”的时候,其实是他们在尝试掌控自己的生活,而这个“不”也不是随便哪个孩子都有勇气说的哦,只有孩子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失去爸妈的爱的时候,他才能学会说“不”。
什么时候不打扰,什么情况要管,关键看两点
妈妈们看到这里,可能会问,瓜妈那是不是说宝宝做什么事我们都由着他去?当然不是啦,这里面有个微妙的平衡,一方面要让孩子主导他们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创造力和自信;另一方面当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能给积极干预,这就涉及到一个界限的问题了。
那么,什么时候不打扰他探索世界,什么时候又要管一管呢,关键看两点:
一是就在于当下的这个行为,对宝宝的成长有没有正面的作用,是不是能让他在没有我们在场的时候也一样过得很好。比如,为了学习一个人吃饭而把饭菜弄得到处,这个不要管,因为学会吃饭,这是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但如果只是为了好玩而故意把饭菜扔下桌,这个就要管管哦;还有,如果是像用小刀割手、玩火这种一做立即就会有危险的事情,也是绝对不会让他去尝试的,但如果不是十分危险的事,也可以让孩子去体会下,这样更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长。
那天带瓜瓜出去玩,经过一条林荫小道,澄澈的阳光透过枝桠间斜照进来,非常美,瓜瓜提议说,妈妈我可以坐车顶上回家吗?我想了想说,好呀。停车,把他抱到车顶上,也没管车顶脏不脏,过了大约不到1分钟,小家伙自己和我说“妈妈,我还是坐里面把,这太危险了”。
你看,我如果当下说不行,因为这个念头已经起了,就一直在他心里,他会一直想去试试,也会觉得当下没有这样做很遗憾。那我说了可以,他自己去尝试了,反而会让他主动去思考这样做的后果。那可能有妈妈问,那如果瓜瓜没有觉得那个危险,坚持要坐车顶,我也让他坐吗?当然是绝对!绝对!绝对不行啦!我会引导他去想,如果我拐弯了,他要扶哪里才不会摔倒,如果急刹车会不会掉下来。
第二个标准是,孩子有没有主动邀请你去。如果,孩子邀请的时候,那当然要去啊!哦,对,必须要说一说,有的孩子发出的邀请并不全是像“妈妈,陪我玩嘛”这种这么明确的,特别是男孩子,他们的邀请很“含蓄”,妈妈们别忽略了。
乐宝妈妈半夜给我打电话,实在是后悔生孩子,自己可能真的不会带孩子,乐宝明明前一秒还自己搭积木搭地很开心,突然莫名其妙就一把推倒,然后在那边哇哇哇大叫,看见什么都要砸掉扔掉,软硬兼施,都不能让他停下来。这一闹,没20来分钟,都结束不了,心好累。我说,下次他再这样,你过去抱抱他,说“妈妈,陪你一起搭好不好”。
没过几天,乐宝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厉害了我姐,你支的这招居然真的管用,这里头有什么说法吗?!其实,就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积木搭不好,他心里着急,但又不知道怎么办,想请妈妈帮忙,但妈妈又一直get不到他的意思,真是急死人了,所以就继续哇哇大叫了。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谁都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将来会长成什么样,但还是可以从我们的身上、我们给孩子的东西上,看出大体的轮廓。如果他在我们这里,体验到爱和自由,长大后必然智慧而慈悲。因为“不打扰”而有的“独立”和“专注”,会像滚雪球一样,把自信、宽容、尊重、好奇心、责任感、冒险精神等这些最美好的品格全部都聚拢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那他们的人生还能差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