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手抄报图片大全好看又好画一年级
1、手抄报简介: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
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
它就相当于缩小版的黑板报。 2、如何画好手抄报:主要是用色彩、绘图等艺术手段,弥补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
内容包括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 报头:它是手抄报的标志,由图案或画面和刊名组成。
文字上由报头名称、日期等组成。题花:是对文章标题或开关的装饰,常见的有底纹,带有提示性的图画或图案。
插图: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画一个能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这种形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还可以采用与文章内容毫无联系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这是纯粹为了美化而作的。花边: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花边可以美化版面,可以隔开文章,便于阅读。尾花:是装饰在文章后面的图画或图案。
如一篇文章抄完后,还剩有空白,可以画一朵花,既可充实版面,又可以增加美感。色彩方面:一般宜简练、明快、淡雅,不宜过分渲染、杂乱。
一般而言,正文色调宜朴素、稳重;标题及花边、插图等,则可用较鲜艳的色彩。这样才能浓淡适宜,增强效果。
2.关于诗歌的手抄报 图
885x616 208k jpg。
008六一儿童节手抄报集(中)533x507 68k jpg。儿童节手抄报图片诗歌儿童节。
640x480 144k jpg国庆节手抄报 [ 诗歌作文500x375 62k jpg庆国庆手抄报优秀作品展_学。500x375 42k jpg庆国庆手抄报优秀作品展_学。
500x375 60k jpg庆国庆手抄报优秀作品展_学。500x375 60k jpg庆国庆手抄报优秀作品展_学。
500x375 50k jpg庆国庆手抄报优秀作品展_学。500x375 50k jpg庆国庆手抄报优秀作品展_学。
500x375 58k jpg庆国庆手抄报优秀作品展_学。500x375 60k jpg庆国庆手抄报优秀作品展_学。
500x375 60k jpg庆国庆手抄报优秀作品展_学。500x375 48k jpg庆国庆手抄报优秀作品展_学。
500x375 54k jpg庆国庆手抄报优秀作品展_学。500x375 52k jpg你在百度图片上搜“诗歌手抄报”。
3.古诗手抄报
有关于古诗的手抄报作品,中小学生古诗手抄报图片,古诗诗词手抄报大全,古诗手抄报图片大全。
古诗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讲究诗韵,又称之为古体诗。诗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古体诗,别称古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后人引申把诗歌也称为“风”。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
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它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它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之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之五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行路难》-----李白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近体诗 《月下独酌》----李白 古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4.有关诗歌的手抄报的设计图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
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 一、手抄报的总体构思 如何使一张手抄报在有限的空间内,既容纳一定的知识内容,版面设计又精彩美观呢?这不单纯是技巧问题,对编者来说,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这是一个全神贯注、脑手并用的创造过程,是他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
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发展个性才能的广阔天地。 办手抄报,从总体上考虑,首先要确立主题思想。
一期手抄报,版面很有限,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内容上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主题突出,又丰富多彩。版面编排和美化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二、手抄报的编排设计 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 1.版面划分 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
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报头要放在显著位置。
2.块面编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 3.装饰设计 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
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 三、手抄报的书写 1.标题的书写 主要或重要的文章标题,应用较醒目、庄重的字样;文娱消息或次要文章,则可用轻松活泼的字体。
同一期或同一版上的各篇文章标题,也应用不同的字体书写。标题字体应比文章内容字体大,色彩也应加重。
标题多用美术字,以楷书、行书、魏书、隶书见多。 2.正文的书写 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字行间要整齐,字体不宜太小,忌潦草、错字。
(一般我们会用签字笔写 ) 四、手抄报的装饰美化 主要是用色彩、绘图等艺术手段,弥补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内容包括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
1.报头 它是手抄报的标志,由图案或画面和刊名组成。文字上由报头名称、日期和编辑单位等组成。
2.题花 是对文章标题或开关的装饰,常见的有底纹,带有提示性的图画或图案。 3.插图 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画一个能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这种形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还可以采用与文章内容毫无联系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这是纯粹为了美化而作的。
4.花边 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花边可以美化版面,可以隔开文章,便于阅读。
5.尾花 是装饰在文章后面的图画或图案。如一篇文章抄完后,还剩有空白,可以画一尾花,既可充实版面,又能增加美感。
6.色彩 一般宜简练、明快、淡雅,不宜过分渲染、杂乱。一般而言,正文色调宜朴素、稳重;标题及花边、插图等,则可用较鲜艳的色彩。
这样才能浓淡适宜,增强效果。
5.诗歌类手抄报图片
小雪花小雪花,找妈妈,匆匆忙忙从天下。
飘到东,飘到西,找来找去不见她。小雪花,找妈妈,匆匆忙忙从天下。
左碰碰,右撞撞,忽而亲了我嘴巴。小雪花,找妈妈,匆匆忙忙从天下。
像羽毛,似粒撒,姿态万千好潇洒。 小雪花,找妈妈,匆匆忙忙从天下。
蹬树梢,钻屋瓦,旋风将她刷。 小雪花,找妈妈,匆匆忙忙从天下。
过塞北,再南下,五湖四海都爱她。小雪花,找妈妈,匆匆忙忙从天下。
越田野,过关卡,妈妈妈妈你在哪?小雪花,要听话,见了妈妈别惊讶。爆竹响,坚土松,妈妈新春露新芽。
6.有关古诗文的手抄报,要图片,有关联的组诗,和制作方法,急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隋阳休之《秋诗》 日照前窗竹,露湿后园薇;夜虫扶砌响,轻蛾绕烛飞。 晚秋诗 庾信 凄清临晚景。
疎索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
抟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
云峯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
点点远空排。 秋池一株莲 隋 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回答者:武林通鉴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5-28 14:37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世上还是好人多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好 0% (0) 不好 100% (2) 相关问题 ? 找春夏秋冬的古诗 !!!! ? 我要找春夏秋冬的古诗 ?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词 ? 古诗的离情别绪、古诗的春夏秋冬、古诗的风花雪月、。 ? 有没有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及点评(至少10首) 更多>>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20 条 有才人 评论者: 飞碟007yfj - 试用期 一级 有才人 评论者: 飞碟007yfj - 试用期 一级 有才人 评论者: 飞碟007yfj - 试用期 一级 我来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其他回答 共 1 条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上面各行字句,分别包含了一首七言绝句,即: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回答者:林漠烟 - 举人 五级 5-28 14:39。
7.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