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与诗词有关的古人王昌龄轶事

时间:2023-02-17 22:52:03  编辑:admim

与诗词有关的古人王昌龄轶事

1.求与唐宋诗人有关的传说像是王昌龄与木芙蓉花精的故事那种 爱问知识

韩愈三日不开门,一开门,便踏雪而过,步步生琼花——《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以前很喜欢步步生莲的字句,但那是佛的脚印,而步步生琼花,却是每一个人都能踏雪而出的美丽。

初春,蓦的一场雪,让陈亮有着些微的惆怅而写了《品令》: 潇洒林塘暮。正迤逦、香风度。

一番天气,又添作琼枝玉树。粉蝶无踪,疑在落花深处。

深沉庭院,也卷起、重帘否。十分春色,依约见了,水村竹坞。

怎向江南,更说杏花烟雨。 朱景玄与琼花一起等人不来——《和崔使君临发不得观积雪》: 贫居稍与池塘近,旬日轩车不降来。

一树琼花空有待,晓风看落满青苔。 都等到琼花落满了青苔,那份安静的等待竟成山水画的风景。

其实,在那个人告诉我的这段话里,让我如一个探花之人,层层探花而上,皆见重重风景。 他说的不存在的琼花,除了雪花,确实曾经是不存在的。

这个话说起来就是一个长长的故事。 因为琼花,是一个传奇。

传说隋炀帝时期,一仙人把美玉埋在宫中,后从该处生出一株纯玉的花树,枝干、树叶、花朵皆白玉无瑕,帝后惊叹,脱口而出,赞为琼花。 又传说这隋炀帝不远千里,修凿运河只是为了到扬州来看琼花。

运河开成,隋炀帝抵扬州之前,琼花毁于冰雹之中。 然后隋繁花的梦破碎,隋炀帝死于扬州。

所以《隋唐演义》里说:“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 此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倾城的悲剧。

而南唐后主李煜怀念旧时山河,也曾谈过自己曾经的那一段琼花般的绮梦——《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这大概是宋朝之前最后的琼花梦了,不过这里的琼花依然是飘渺的雪花,而琼花在此之后大宋的扬州城里,以人间的姿态成了倾城的传奇,引众诗家竞折腰。

北宋王禹偁在《后土庙琼花诗R26;序》里说:“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因赋诗以状其异:春冰薄薄压枝柯,分与清香是月娥。

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娑婆。” 汉代的时候这扬州城东就曾有一株琼花,所以有人特为之建“琼花观”。

所以陈秀民写扬州时说:“琼花观里花无比,明月楼头月有光。” 宋朝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则在琼花旁建“无双亭”,并写诗——《答许发运见寄R26;许诗云“芍药琼花应有恨,维扬新什独无名”》: 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

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而秦观路过这无双亭想起在此把酒言欢的当年则又留诗——《琼花》: 无双亭上传觞处,最惜人归月上时。

相见异乡心欲绝,可怜花与月应知。 而晁补之亦常常想起当年在无双亭边喝酒半酣独倚看琼花的岁月——《下水船R26;和季良琼花》: 百紫千红翠。

唯有琼花特异。便是当年,唐昌观中玉蕊。

尚记得、月里仙人来赏,明日喧传都市。 甚时又,分与扬州本,一朵冰姿难比。

曾向无双亭边,半酣独倚。似梦觉,晓出瑶台十里。

犹忆飞琼标致。 这古人总是浪漫。

为一朵花就建一个观,一座亭。 让众人有地看花而有诗想花。

据宋朝周密撰的《齐东野语》记载,宋仁宗曾从琼花观中将琼花移栽到开封,但后因逐渐枯萎而又将花发回扬州。 一百多年后,金兵南下侵略,掳掠了扬州琼花,大棵的连根拔去,挖不尽的齐土铲平。

一年后,被铲的根旁,竟又生出了新芽,观里的道士精心培养,琼花又重新开在了扬州。

2.有哪些与王昌龄的意思一样的古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有关古代诗歌的故事

诗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诗的故事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4.有关王昌龄的诗句

送王昌龄之岭南

唐代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送王昌龄

唐代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王昌龄的故事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传》说他 “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托朋友辛渐向东都洛阳的亲友传递一个资讯:自己仍然清白,而且毫不热中于仕途。

这两句诗显然包含著丰富的潜台词。按此诗作于天宝初年,其时王昌龄官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而不久后即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潜阳)尉。

殷□《河岳英灵集》卷下载,王昌龄「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而《唐诗纪事》卷二十四引殷□评王昌龄语,却说他为人「孤寂恬澹,与物无伤」——「孤寂」很容易被视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在一个政治腐败风气不正的时代,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中伤以至被诬陷。当年的详细情况现在已经不大能弄得清楚,总之此时王昌龄的处境已经相当困难,而他并不打算一一为自己辩解,只说了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既声明了清白,也表示不以官职的去留为意。

傲骨凛然,而出言温润,此其所以为名句也。唐代文人遭到贬谪的原因纷繁多端,就其用心而言,不外乎两类:一是缘于私心私情而受惩罚者,二是追求公理公正而遭迫害者。

6.与古代诗人有关的小故事

1,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还是推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2、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多次更易,先后用过“到”、“过”、“入”. 3、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著名诗人宋之问曾经官至考工员外郎,但因事屡次贬官。

后在贬谪途中经过江南,到著名的灵隐寺游览。一天夜里,皓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冥思苦索地想出了第一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反复吟诵,又总觉得不满意,没法写下去。寺里有个老和尚,点着长明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夜深了还不睡觉,有什么事啊?”宋之问回答道:“我刚才想对此寺题诗一首,却思路不顺,出不了佳句。”

老僧要宋之问把他的诗诵一遍,听完后他自己又反复吟诵了几遍,最后说道:“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一听大为震惊,对这两句诗的遒劲和壮丽感到十分惊讶。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诗一直续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就再也找不到了。

寺中有知道底细的僧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在宋之问的追问下,他回答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逃走了,没有抓到他们。

将帅们担心漏掉了大头目,不知道会有多大的罪责,就在当时战死的几万人中,找了两个与他们相貌相似的人,砍下头来装在盒里报送朝廷。后来虽然知道他们没有死,也不敢再抓捕来送给朝廷了。”

因此,徐敬业后来得以在衡山落发为僧,直到九十多岁才死。骆宾王当时也落发为僧,并遍游各处名山,后来到了灵隐寺。

据称他到灵隐寺一年后便去世了。但宋之问贬谪途中游灵隐寺,应当是公元705年以后的事,那时骆宾王已经至少是八十岁的人了。

当年他们虽然兵败,但因为当初起兵是为了复兴唐朝,所以后来有时抓到了他们,也都设法为之开脱,把他们放了。只是当时罪名很大,骆宾王的诗文大都散失了。

后来唐中宗即位,下诏书搜求骆宾王的诗文,只收集到了几百篇,仅仅是其全部诗文的一小部份,经过整理后以《骆宾王文集》之名而传世,后来清代又稍有增补,重刻为《骆丞集》。那首骆宾王帮宋之问所作的《灵隐寺》诗,因为只有两句(或四句)是宋之问所作,所以也收在《骆丞集》中。

但有些不相信骆宾王身世的人宁愿认为那是宋之问的诗,把它归入宋的诗集中。 《灵隐寺》一诗传出后,曾经引起一时的轰动,特别是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读之令人心胸开展、豪情满怀,因此人们争相传抄。

但与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们还能从骆宾王其它诗中找到,比如《叙寄员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魂归沧海。

7.有关古诗的古代趣味故事

推敲的故事

<;推敲>;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不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