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诗词议都和什么有关

时间:2023-02-22 17:13:34  编辑:admim

诗词议都和什么有关

1.有关梧桐的诗句和议论都有什么啊~~~

【年代】:北宋 【作者】:张耒 【作品】:夜坐 【内容】: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清平乐 【内容】: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清平乐 【内容】: 春去秋来, 往事知何处? 燕子归飞兰泣露, 光景千留不祝 酒阑人散草草, 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日, 依前黄叶西风。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破阵子 【内容】: 燕子欲归时节, 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 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 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怀言不尽, 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撼庭秋 【内容】: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采桑子 【内容】: 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年代】:北宋 【作者】:晏几道 【作品】:行香子 【内容】: 晚绿寒红,芳意匆匆。

惜年华、今与谁同。 碧云零落,数字征鸿。

看渚莲凋,宫扇旧,怨秋风。 流波坠叶,佳期何在, 想天教、离恨无穷。

试将前事,闲倚梧桐。 有消魂处,明月夜,粉屏空。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忆秦娥 【内容】: 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保。 烟光薄, 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年代】:唐五代 【作者】:温庭筠 【作品】:更漏子 【内容】: 玉炉香,红蜡泪,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年代】:唐五代 【作者】:孟郊 【作品】:列女操 【内容】: 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 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 妾心古井水。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煜 【作品】:相见欢 【内容】: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2]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3]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内容】: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古风 【内容】: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1],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2]。 【年代】:唐五代 【作者】:曹邺 【作品】:早起 【内容】: 月堕沧浪西,门开树无影。

此时归梦阑,立在梧桐井。

2.诗和诗词有什么不同

问题中的“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因为“诗”与“诗词”是小概念与大概念的关系,严格来讲并无可比性,在此先附上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以作区分。为了叙述方便,还是先探讨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不是“新诗”,不是所谓“散文诗”。近体诗又称为今体诗,是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的律诗或绝句的通称。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有如下四个特点:

1、每首诗限定8句,五律共40字,七律共56字。

2、一般押平声韵。

3、有严格的平仄格式;平仄格式有“粘、对”的规则可循,有“孤平”的避忌;

4、讲究对仗和对仗的位置。对仗分为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比平仄的讲究宽松些。

也有超过8句的律诗,那叫做“长律”。在长律中,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般用对仗,所以又叫做排律。

绝句字数是律诗字数的一半,一般不讲对仗,也有用对仗的。

其次讨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是区别于近体诗的一种诗体。古体诗有如下的特点:

1、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

2、押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

3、平仄没有任何规定,也不拘“粘”和“对”。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规则,唐宋以后的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是完全自由的。

4、不讲究对仗,即使有的地方用了对仗,也与近体诗明显不同,表现在:①同字可以相对;②同声(平或仄)可以相对,而且那是修辞上的需要,不受格律束缚。

“诗词”是个大概念,包括诗和词,都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发抒情感的文学体裁。上述讨论的都是“诗”。

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的需要而改变,因此又称为长短句。但它区别于“古风”字数不齐的长短句,表现在:①字数一定;②平仄讲究;③用平声韵或仄声韵,甚至在仄韵中有要求用“入声韵”等等的明确规定;④按固定地方用对仗,就像律诗中的对仗要求一样,但有的词牌不用对仗;⑤具词牌即词的格式的名称;⑥具词谱即每一词牌的格式。所以,依照词谱的规定格式写词叫做“填词”。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许多词牌分上下两阕。

讨论了古体诗、近体诗和词的特点之后,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应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

古诗是诗词的一种。古诗的特点是只押韵,不讲究平仄。字数多为五七言,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律诗,词就有很多限制了。

3.有哪些古诗与我们生活知识相关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升?鹧鸪天)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an=0&si=3

4.关于各种诗句的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潼关怀古》)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 ——李白《将进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关于黄河的诗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诗歌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崔曙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1.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唐??赵嘏)唐代诗人赵嘏《钱塘》中的诗句,意思是:中秋夜皎洁明亮的月色普照千里,半夜钱塘江的潮声又如十万大军发出的声音。主要反映的是月色无边和浙江杭州钱塘江的潮声气势宏大雄壮的特点。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攻不下)。反映的是四川广元剑阁县。

主要反映剑阁地势险要的特点,形容剑阁易守难攻。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意思是: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反映的是江苏省扬州市月夜美景。后一句是怀念友人。

4.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五代十国前蜀韦庄诗人《菩萨蛮》中的诗句,意思是: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终老。主要反映的是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

5.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中的诗句,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从天边而来。主要反映的是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黄河的壮丽图景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代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句,意思是:万里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千丈高的华山直上青天。

主要赞叹了黄河漫长和华山高耸入云的壮观气势。7.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州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意思是: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主要反映的是江苏南京山水的特点8.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元代诗人张养浩《观澜亭》中的诗句,意思是:喷薄而出的泉水就象地上积累起很高又不融化的白雪,泉声犹如一年四季在半空中响起的雷声。主要描写的是山东济南趵突泉泉水的壮观景色。

9.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唐代诗人柳中庸《征人怨》中的诗句,意思是:白雪纷飞的暮春三月回到边塞之地青冢,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主要反映的是边塞之地零落荒凉的景色和寒冷的气候。

青冢:王昭君墓,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0.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唐代诗人白居易《题浔阳楼》中的诗句,意思是:长江水清见底,青翠的庐山高耸入云。

主要反映的是长江和庐山山青水秀、的山水的特点。大江:指长江。

匡山:庐山。11.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意思是:大沙漠中一道孤烟直冲云霄;黄河的上游的落日圆似车轮。

主要反映的是西北奇特、壮丽、雄浑的风光。长河,指黄河。

1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元代诗人奥敦周卿在元曲《蟾宫曲??西湖》中的诗句,意思是:天上有仙境,人间有苏州和杭州。主要通过描写西湖之美赞美苏杭像神仙的境界,令人向往。

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意思是: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主要反映的是浙江绍兴难以言状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

现在经常用来形容山水复迭的景点。也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

哲理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14.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宋代诗人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词中的诗句,意思是:千里奔流的长江澄碧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带,两岸苍翠的群峰俊伟峭拔,争相聚集在一起。

主要反映的是在南京看到的长江的山形水色。15.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宋代诗人刘克庄《簪带亭》中的诗句,意思是:数不尽的山峰在桂林四周耸立,漓江围绕城市流过。

主要反映的是登高所见桂林的山水的壮丽景色。16.小楼一夜如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代诗人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意思是:我在小楼上听了一夜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春雨声,明早又会听到深巷中的杏花叫卖声。

主要用听觉反映杭州春天。1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代诗人李白《望庐。

5.诗歌都有哪些种类

关于诗的各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和近体之别。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象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6.都有哪些诗词是有关执着的呢

1 《蒹葭》中写此志不渝执着追求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2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3 《行路难》中最能表现李白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咬定青山不放松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余独好修以为常

进不入以离尤,退修初服

7.古诗和现代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特点

*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现代诗潮的十大流派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象征主义

* 新浪漫主义

* 意象主义

* 未来主义

* 表现主义

* 超现实主义

* 后现代主义

* 具体主义

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现代诗的发展

中国现代诗也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 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 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参考资料:本人从俺们学校论坛引用的

8.与古诗文有关的小故事有哪些

《草》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因这首诗受到过当时一位老诗人的赞赏和鼓励。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的大诗人,他从小就爱学习,识字很早,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十六岁时,为了求得名师指点,白居易来到京城长安。有一天,他带着诗稿去拜访诗界老前辈顾况。 顾况当时在京城任职,又是有名的诗人,如果能得到他的指点和推荐,日后定能有所作为。白居易把自己的诗作恭恭敬敬地递上去,顾况接过来扫了一眼,看到署名是“白居易”,就开玩笑说:“你的名字叫居易,现在长安城米价很贵,在这里居住下去可不太容易呀!” 白居易一听,心里禁不住突突乱跳,心想:“他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我的诗写得不好吗?”于是便小心翼翼地说:“请老前辈指教!” 顾况并未答话,他翻开诗稿仔细地看起来,越看越感到惊奇,特别是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竟不禁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看到这里,禁不住拍案叫绝:“好诗!真是好诗!”他又把头转向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日后一定能成大器!你在长安居住下去是不难的,刚才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白居易得到顾况的赏识,心里非常高兴,学习写诗的劲头更大了。为了写好一首诗,他常常废寝忘食,反复吟诵,仔细推敲,看文字上是否贴切,音韵上是否优美,一首诗改了又改,不厌其烦。他的诗不仅内容充实,而且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他每写一首诗,常常去村头、小院念给那些不识字的老婆婆听,看她们能不能听明白。如果有难懂的字眼,白居易就马上改,直到老婆婆能听明白为止。因此,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在社会上流传很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村夫,男女老少,都喜欢他的诗。人们把他的诗刻写在名胜古迹处,旅店酒楼里,乡镇屋墙上,甚至还传到了国外,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