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别的淘气顽皮,而且还不懂事,大家会说这个孩子真熊。那么怎么跟熊孩子之间相处呢,怎么治治熊孩子呢,汇感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怎样才能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呢?
学会倾听,且允许孩子发脾气。
学会倾听,这是沟通的第一步。
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不妨先坐下来,安静地等待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停下手边的工作,这等于告诉孩子:
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你所说的感受和问题。
有时候,孩子会兴冲冲地想跟父母谈一些事情,想告诉父母自己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可是,父母总是忙着做其它的事,要孩子等会儿再说;或者孩子诉说一件委屈的事,父母一听就发火、责骂孩子。当孩子还没把事情说完,父母就打断孩子,也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就责怪孩子,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出现问题,孩子会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有什么话也不再愿意第一时间和父母说了。
与孩子相处,您会“听”和“说”吗?
著名瑞典电影女演员英格丽·褒曼,有一次跟丘吉尔还有萧伯纳一起参加一个晚宴,因为她是非常著名的电影明星,而且非常漂亮,就被安排在两位英国最有智慧的两个男人中间,左边坐着丘吉尔,右边坐着萧伯纳,然后第二天媒体采访她,询问这位大美女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请问你昨天,跟英国最有智慧的两个男人坐在一起,你的感觉如何?他们两个人比较起来,谁更有智慧一点?”英格丽.褒曼的回答也很有智慧,她说:“丘吉尔跟我聊天的时候,让我觉得他真的是全世界最有智慧的男人。当我跟萧伯纳聊天的时候,他让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有智慧的女人。所以丘吉尔的智慧在于说,萧伯纳的智慧在于听。”
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怎么听,孩子才愿意说。
说,指的是共享,它不是指令、责备、批评、教训等,而是在无问题区,通过分享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你对人或事物的一些观点,但是有一个非常主要的条件,选择权在于孩子,而且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摸索,慢慢的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说,不是只用嘴,更重要的是用心,陪伴、关怀、尊重,当父母有了这些品质,就会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孩子会打开心扉吸收父母的这种品质,而且会真心的崇拜,敬仰和尊重父母。
听,不只是听到对方讲的话,一个会倾听的人,除了能听到对方讲的话,还能听到对方没有讲的话。
听,不只是用耳朵,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心感知,察觉,听孩子语气的改变,看孩子脸上表情的细微变化,肢体语言,感知情绪的变化,然后认可,接纳,鼓励,支持,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感觉到父母是懂自己的,就会像英格丽.褒曼一样跟你说的更多,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
当父母具有了这两种品质的时候,你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力才会是最大化,才会是建设性的。然后许多的困扰、麻烦等孩子不被接纳的行为,就不会产生,同时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接受度也会跟着提升。这个时候和谐的亲子关系就会建立起来了。
把自己变成孩子,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细致的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他的真实目的和情感,以他能理解的思维方式与他交流。对他存在的错误行为正确引导,与他建立起和谐的交流途径。
我的孩子在上小班第二学期时,有段时间非常不爱上幼儿园,抵触情绪比较严重,好说歹说都不听。有次早上家长日,下午休息,我跟儿子说:“宝贝,今早妈妈和你一样上幼儿园,下午你也和妈妈一起去上班吧?”他很感兴趣地说:“好!”到单位他看着我搞办公室卫生,处理文件,给领导交报告,跟同事沟通工作……当然,我也有意识的把那半天的工作安排的很满,都没怎么理他。回家的路上他说:“妈妈,上班一点都不好玩,还是上幼儿园好!”后来他真的慢慢不那么反感上幼儿园了。适当的换位思考,把自己变成孩子,也让孩子了解家长的工作,对亲子间的沟通是件很好的事情。
真诚地作出反应,表达父母的真实感受。
父母在向孩子灌输道理时,要以一种友好的交流方式,让其更容易接受,而不是通过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对其训导。
另外,“身体语言”不可忽视,据美国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在所有的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可见其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
我家小朋友出生快3个月的时候,我就会每晚哄睡前跟他聊天儿,说说今天发生的事情,最后说一句:“晚安,宝贝,我爱你!”后来他慢慢长大了也会和我聊天,回答我:“晚安,妈妈,我爱你!”他也问过我为什么每晚都要说“我爱你”呢?我说心里有爱就要表达出来,现在你和妈妈说,长大了你也要和你的爱人孩子说,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正因为每晚睡前爱的表达,我和孩子没有隔夜的烦恼,有什么不良情绪就在当天通过聊天自行消化了。
选择适当的谈话时机,有冲突时要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下午5—7点是生理活动最低点,人体迫切需要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所以,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时是不易谈严肃的话题的,因为一天下来的疲劳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这是比较好的时机,找到孩子的兴奋点,父母便可润物细无声地传达其观点了。冲突也许在所难免,原则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批评不是攻击,批评只对事不对人,用建设性的意见代替批评,将批评转化为希望,这才是批评的最终价值所在。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是需要父母帮助的,父母给出的指导要越具体越好,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兴许就化解掉了。通过讨论方向会更明确,问题本身也会显得清晰、明朗,这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我家宝宝吃饭一直不太好,我对这个比较焦虑,总担心他吃不好长不高,为此我还去学了公共营养师,在家给他变着法做饭,但也没什么效果。直到学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参加21天体验指导时,我的导师鲁智娟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不要在吃饭的时候批评孩子,可以提前问孩子他今天想吃什么再做,饭做好后可以让他自己来盛饭,让他自己决定自己吃多少。过了饭点桌上就不要放其他零食给他吃,这样孩子有了参与感,也知道自己吃多少会饱,你也不用担心他吃饭的问题了。照做之后,我发现孩子吃饭真的比以前好多了,他觉得自己说了算,妈妈也不会强迫他,吃饭渐渐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
孩子的敏感度不输于成年人,差距只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更少。孩子在成长的同时,就是在接触和获取新的知识。父母可以在生活中让孩子经常接触新鲜事物,激发孩子求知的热情。
在孩子不到一岁时我们就带着他,每年去两三个地方旅行,周末节假也尽可能的带他到户外玩,多接触大自然和新鲜事物。爱玩儿就陪着他好好玩儿~淘气堡、游艺城、烘焙、手工、彩泥、积木、拼图、胡画乱写、唱歌跳舞、耍武术,玩水、玩火、玩电器、放炮、拆东西,带他去爬山、公园、书店、图书馆、博物馆,采摘、种树、游泳、钓鱼、放风筝、玩沙子、和稀泥,各种近郊的、远途的踏青、旅游……
反正只要是他提出来的,我想到的,说出来的,只要能确保安全的,就都陪着他 一一兑现,这样挺好的。不但拓展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生活经验,也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和感情,更有利于亲子间的有效沟通。
对一时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先以微笑将其保留。
国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经过认真研究,提出“微笑协商解决冲突”的方法:
第一步 分析确定冲突是什么;
第二步 分析判断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第三步 找出解决这一冲突的各种办法;
第四步 分析冲突一方不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第五步 找出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第六步 实践并检验调整双方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这里有一个案例:
儿子哀求妈妈说:“妈妈,我也想要个手机。”
错误的沟通方式
妈妈回应:“小孩子要什么手机!”
“我们班雷雷就有!”
“那是因为他家离学校远,他妈妈用来联络他的。”不等儿子说话,妈妈又说道:“你拿了手机就会打游戏,对眼睛不好,学校也不允许。”
儿子没有善罢甘休:“我要,我就要!”
“别吵了,这个事情没商量。”
儿子生气了:“妈妈你真讨厌!”
妈妈也生气:“有这么跟大人说话的吗?”
正确的沟通方式
妈妈拉过孩子的手,轻轻地问:“你想要个手机呀?”
儿子怯生生地说:“我们班雷雷就有,我也想要一个。”
妈妈回应道:“是呀,要是有个手机拿在手里,看上去多酷呀。”
儿子马上接茬说:“是呀,那里面还有好多游戏。”
妈妈说道:“哦,有很多游戏,要是那些游戏能玩起来不伤眼睛,老师不说就好了。最好屏幕大得跟咱家电视一样大,而且说变大就变大,然后说变小就变小能放口袋里。”
“妈妈,我以后当发明家,就发明这东西。”儿子脑子里已经开始构思他的新发明了。“算了,手机我先不要了,明明的那个手机就被老师没收了。”
在孩子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时,我们不要急于讲大道理,以拒绝来建立规矩。相反,如果满足了孩子的渴望心情,然后用幻想或夸张的描述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觉得获得了父母的理解,就会比较容易面对现实。
感受与行为直接相关,当孩子有了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所以如果想要孩子有好的行为,需要家长学会沟通的技巧,首先学会接纳孩子的感受。很多家长因为忙碌而敷衍应对孩子,忽略了其实平时点滴的小事处理,就是实施亲子关系搭建的最重要的工作。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信任,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多赞美、少批评,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通过沟通我们将生活的“垃圾”扔掉,将心灵的“垃圾”扔掉,通过沟通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一同带着爱带着祝福带着希望前行,并以平静喜悦的心去迎接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