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是根据关汉卿代表作《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改编而来的,随着剧情的慢慢展开,网上的吐槽声也多了起来,那么,口碑为什么逐渐变差了?《梦华录》改编有哪些启示?下面汇感网小编就带来介绍。
《梦华录》口碑为什么逐渐变差了
因为部分剧粉想要的太多了。
我觉得这个剧如果和一开始一样,就一直夸颜值,夸妆造,夸演员演古装戏仪态等等,就当一个制作精良的古偶剧夸,我觉得完全不会遭遇口碑反噬。
甚至包括部分剧情都可以夸,男女主不落俗,有智商,二人第一次遇险,男主用飞镖刺女主骗她有毒,逼迫女主救他那段,我真的都觉得蛮惊艳的。
但夸着夸着开始拉踩起来,非要捧上神坛,那跌落就是迟早的事。
从立意上讲,肯定是没法跟原作比,甚至没法和爱情宝典比。从作品定位我觉得也志不在此,很明显作品编剧就是迎合(部分她们所认为的)当代人思想的。是一部古偶,是一部商业剧,为了赚钱,不是为了拿奖,懂我的意思吧。
剧情设定去美化了女主身份,美化了勾栏实况,美化了很多东西,就是为了看着不苦啊,偶像剧不就是这样吗。它就不是为了写实,不是为了去呈现那时候真正的底层人,真正的被迫落入风尘的人有多苦。
但部分剧粉非不信邪,何必呢。我建议把梦华录和原著拉开,更有利于梦华录的口碑。毕竟它在近年来古偶领域不争气的同行衬托下,确实是能打的。
但千万别和十几年前的剧比,也别再拔高立意,不然被骂是肯定的。
《梦华录》改编有哪些启示
近年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如《鬓边不是海棠红》堪称剧版京剧常识普及教材,《良辰好景知几何》甫一开篇便拉足了“混世魔王+林妹妹”的架势,活脱脱一个民国版《红楼梦》,而近日引起观看和评论热潮的《梦华录》早就官宣了改编自关汉卿代表作《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简称《救风尘》),为如何从古典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可资借鉴的样本。
《救风尘》中女人帮助女人的思想内核在《梦华录》里被一再强化和扩容,内涵更新更丰富了。除了原剧人物赵盼儿和宋引章,编剧还虚构了孙三娘、张好好、葛招娣等陆续加盟赵氏姐妹团。更值得注意的是,她们几乎个个都习有上佳的专业技能,盼儿的茶艺、三娘的厨艺、引章的琵琶、好好的歌喉,无不是勤学苦练的结果。一技傍身,团结自强,不靠男人靠自己的安全感和自豪感亦随之而来。剧中还强调盼儿不仅有熟谙世故、洞察世情、心思细腻甚至颇有心机的一面,更有心胸豁达、善良宽厚的一面,而后者更是她登顶事业巅峰的另一个不二法门——葛招娣在她的茶坊使诈,她不仅不记仇反而录用对方在店里跑堂,给了招娣自力更生的机会;发现高慧在她家门口腹疼难忍,她不假思索地施以援手,借衣赠药暖语慰藉。相信她知道对方是情敌高小姐后,也会恪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准则。笔者推测,后续剧情不仅能满足观众进一步赏心悦目、磕糖磕CP的需求,更能在女性叙事和两性关系等重大社会问题上引发进一步热议。
包括古典戏曲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无限宝藏。值得进行改编或选择性移植的,何止一曲《救风尘》?不必说《搜神记》《幽明录》《子不语》《世说新语》《鹤林玉露》《阅微草堂笔记》等大有潜力可挖,便是《牡丹亭》《桃花扇》《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早已被深挖过多次的富矿,又何尝不值得继续深研?至于如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值得我们慢慢用心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