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五四运动的诗歌
这两首都是纪念五四运动的著名诗歌
闻一多《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一多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有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诗歌和散文
八十八年前,一群热血青年铸就了辉煌,从此,“反叛”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盟芽,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神州飘扬! 历史记住了它—-这个划时代的日子: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
一位英雄在20世纪的发端歌吟――歌词是民主和科学,和者是中华民族的儿女,那声音没有丝毫的羸弱和疲惫,有的是长河大江的风气,峰峦叠嶂的豪迈! 它从远古而来,秉承先祖盘古为世界之生而为的毁灭。它从当今而来,贯接着西方强权的进步气息!五四之火,永远不会停熄。
她燃烧于五千年沉淀的膏脂之上,她燃烧了百年的没落与朽溃,她燃烧过一个不可忘却的胜利世纪!这是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燃烧的胜利!这是革命!这是李大钊发出的消息。 我要燃烧,渴望地火毁灭一切包括自我而后重生!这是野草,这是燃烧的鲁迅。
所以,她燃烧了,一群骨瘦如柴却坚实的可燃的青年,在燃点的土地上燃烧了。燃烧!这才是真理,伟大的真理! 五四之火,永远不会停熄。
象人一代代生存和衍续,永远的人;永远的火;相互偎依。英雄总不怕任何可怕的东西,生兮-!死兮-! 所以,她走来了,在我举望的视线里渐渐清晰,她大声的喘息!震动在我年轻的听觉里。
我知道风在嘶呖,我知道土地在嘶呖,我知道一切活着的都在嘶呖!这就是这块土地,有火的土地。气乘青年!冲撞西夷! 学子为民主而呐喊举臂,“神舟”把科学飞扬前进,不负我们曾经四顾深望;不负我们曾经痛苦沉思;不负我们毅然的忘却和前行。
生就在这死去的脚步里! 五四之火,永远不会停熄。即使你停滞,我相信你也会身不由己,身不由己的去撞击岩石,摔碎在悬崖之下,而后再汇成闪光的水一滴。
这就是青年!这就是青年的血流!这就是青年的思绪! 扩展资料: 五四运动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5、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3.关于健康的诗歌大全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
―――《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
―――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
―――《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
―――《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
―――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
―――《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
―――谚语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
―――《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
―――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
―――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
―――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
―――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
4.关于古代足球的诗词歌赋
以下是关于古代足球的诗词歌赋:1、唐代·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译文: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2、唐代·杜甫《清明二首》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译文:早起匆匆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
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
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虽是只需禁火三日,无奈没有食物烹煮实在辜负了周举的好意了,一直四处奔波,生计却仍无着落。
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一生都在外颠簸漂泊,右臂已渐渐枯瘦无力一边的耳朵也已听不清。
想到这病弱的身体,无依无靠,不禁悲从中来,泪湿衣襟。流浪漂泊,离都城已越来越远,时光匆匆已过十年,现唯有清明的风俗还与之相同。
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其他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长安的城楼掩映在一片轻烟花语中,那万里山河也是一片锦绣吧。
春水滔滔不绝的汇向洞庭湖中,阻断了我回去的道路,目之所及茫茫一片白萍,心中更是凄苦愁闷。3、唐代·李白《古风 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
译文:唐朝自开国一百四十多年来,国容赫赫,是何等强盛。东都的五凤楼,远望隐隐,高入云天,巍峨地耸立在洛阳的三川大地。
王侯权贵星月一样拱绕着太阳,洛阳城来往的宾客多如云烟。金光闪耀的宫殿内也盛行着斗鸡之戏,蹴鞠运动在京城里广泛举行。
他们的举动震动着白日,其气焰可使天气由晴变阴。当权者气势显赫,得意洋洋;失势者永久被弃置一边,不再被重用。
唯有像汉朝的扬雄那样的守道之士一心关门著书,草《太玄》以为娱,淡泊自守。扩展资料:足球的起源 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临淄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
足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从中国的淄博起源,并从那里发展成为世界具有魅力的运动。在蹴鞠的演变历史当中,它出现了很多名字,像最早的踏鞠,最流行的蹴鞠,还有蹴球,踢圆等等。
但是最统一、最普遍的叫法就是蹴鞠。关于蹴鞠的记载有很多,其中《战国策·齐策》和《史记·苏秦列传》是记载蹴鞠最早的史料。
公元前3世纪早期,着名的纵横家苏秦当上了赵国的宰相,为了共同抵抗秦军,来到齐国的国都临淄,对齐宣王口吐莲花的游说中留下了这样一段着名的话:“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描写了很多国家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
但是,只有在提到临淄时,重点描写了蹴鞠。说明临淄是蹴鞠这项活动的形成地、兴盛地,也是后来的传播地。
5.关于古代足球的诗词歌赋
以下是关于古代足球的诗词歌赋: 1、唐代·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译文: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2、唐代·杜甫《清明二首》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译文: 早起匆匆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
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 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
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 虽是只需禁火三日,无奈没有食物烹煮实在辜负了周举的好意了,一直四处奔波,生计却仍无着落。
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 一生都在外颠簸漂泊,右臂已渐渐枯瘦无力一边的耳朵也已听不清。
想到这病弱的身体,无依无靠,不禁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流浪漂泊,离都城已越来越远,时光匆匆已过十年,现唯有清明的风俗还与之相同。
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其他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 长安的城楼掩映在一片轻烟花语中,那万里山河也是一片锦绣吧。
春水滔滔不绝的汇向洞庭湖中,阻断了我回去的道路,目之所及茫茫一片白萍,心中更是凄苦愁闷。 3、唐代·李白《古风 其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
译文: 唐朝自开国一百四十多年来,国容赫赫,是何等强盛。 东都的五凤楼,远望隐隐,高入云天,巍峨地耸立在洛阳的三川大地。
王侯权贵星月一样拱绕着太阳,洛阳城来往的宾客多如云烟。 金光闪耀的宫殿内也盛行着斗鸡之戏,蹴鞠运动在京城里广泛举行。
他们的举动震动着白日,其气焰可使天气由晴变阴。 当权者气势显赫,得意洋洋;失势者永久被弃置一边,不再被重用。
唯有像汉朝的扬雄那样的守道之士一心关门著书,草《太玄》以为娱,淡泊自守。 扩展资料: 足球的起源 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临淄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
足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从中国的淄博起源,并从那里发展成为世界具有魅力的运动。 在蹴鞠的演变历史当中,它出现了很多名字,像最早的踏鞠,最流行的蹴鞠,还有蹴球,踢圆等等。
但是最统一、最普遍的叫法就是蹴鞠。 关于蹴鞠的记载有很多,其中《战国策·齐策》和《史记·苏秦列传》是记载蹴鞠最早的史料。
公元前3世纪早期,着名的纵横家苏秦当上了赵国的宰相,为了共同抵抗秦军,来到齐国的国都临淄,对齐宣王口吐莲花的游说中留下了这样一段着名的话:“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描写了很多国家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
但是,只有在提到临淄时,重点描写了蹴鞠。说明临淄是蹴鞠这项活动的形成地、兴盛地,也是后来的传播地。
6.关于古代足球的诗词歌赋
唐 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中,就有五首描述了皇宫蹴鞠运动的情景:
新调白马怕鞭声,供奉骑来绕殿行。为报诸王侵早入,隔门催进打球名。
内人唱好龟兹急,天子鞘回过玉楼。对御难争第一筹,殿前不打背身球。
东风泼火雨新休,舁尽春泥扫雪沟。走马犊车当御路,汉阳宫主进鸡球。
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南宋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
陆游
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
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未论日远长安近,且喜南山天际横。
7.有没有关于健康的诗词
1、健康是自然所能给我们准备的最公平最珍贵的礼物。
——蒙田 2、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 ——亚美路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
―――《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
―――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
―――《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
―――《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
―――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
―――《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
―――谚语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
―――《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
―――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
―――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
―――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谚语 。
8.诗词歌赋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这就是赋。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斆之间的文体。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歌诗体的一种 [a kind of poet]。
如:《长恨歌》;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体);歌诗(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9.有关诗词歌赋中的赋
赋 《苦笋赋》,黄庭坚书,行楷。
简介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 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诗和赋的区别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阶段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一些文章中也略及赋的体制问题。
比如《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辞赋家的传,汉代刘向、刘歆的《七略》中的《诗赋略》。那里能涉及到一些。
至於具体的关於赋的论文, 可参阅班固《两都赋序》: 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是以衆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於郊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爲年纪。
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臯、王襃、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於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
10.关于诗词歌赋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
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
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
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
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
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
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
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
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