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诗词中的渔家乐有关文章

时间:2023-02-17 16:17:21  编辑:admim

诗词中的渔家乐有关文章

1.关于渔家的诗词

诗情画意的诗句(一)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情画意的诗句(二)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以古诗文中的家园为题作文

古诗文中的家园 大凡有点思想的老师,明知道自己的教育行为是与社会拔河,仍在努力传道授业,但社会越来越物质化,讲台上的情操教育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

如果还没忘记语文教学具有“文道统一”的特点,不妨尽量少一些空洞的说教,而在古诗文教学中给学生开辟一块精神家园。 目前不少课堂对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停留在对文本的字词和古汉语特点的讲解和诠释上,恰恰忽视了对文本思想的挖掘。

可以说纯粹为了考试,这就难免造成每一课都恨不得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全都让学生掌握,教学法上也侧重于知识传授,教得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可言,更无思想感悟可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我国的古诗文更是流传了千百年,它包含有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严重影响现代人的时候,更需要守护中华文化。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

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

从来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古代诗文的教学,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历史底蕴。 学生在初中的历史课中,对我国古代史只能说有个概况的了解,而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认知几乎是空白。

选自《左传》《国语》《战国策》和《史记》的篇目,都具有更为具体的历史背景,结合古诗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丰富自己的古代史知识。教材中从作者到古诗文中涉及到的我国历史上重要人物,串联起来,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简史书。

从我国哲学思想方面看,《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等诸子散文,包括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华夏几千年永远闪烁着历史的光辉。从文学方面看,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再到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诸子散文本身蕴含了古代先哲的智慧和思想,让学生走近这些思想家,进行美文美读,从中感受深邃的思想,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期,如何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以及用哪些思想来启蒙,古代诗文的教学,先天具备一定的导向因素。

比如《逍遥游》,庄子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贫困潦倒的失意士人,面对现实的困境,要追求自由,要从现实的纷扰中解脱出来,唯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超越世俗的限制,用玄想的方式在精神世界中寻求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寻的满足与快乐。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哲学是对社会采取超然放达的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要求人们不为个人利益得失所动,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行事,使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的永恒和谐统一。庄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无比广阔宏大的自由精神境界,开辟了一个比现实更为美好的精神世界。

结合庄子的清静精神,再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以及苏东坡的旷达情怀联系起来,提倡一点我们早已失落的“贵族精神”,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的国度,五千年文明史留给我们无尽的璀璨夺目的文学宝藏,选入课本的许多文言文便是这一文学宝库中瑰丽的奇珍。

如果仅仅注重文言字词、语法的教学,又如何谈及教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又如何谈及培养学生较高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我们知道,《岳阳楼记》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如果我们教学中只注意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讲解以及几种语法现象的分析,而不去联系历史现实理解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襟,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去挖掘这篇传世佳作所具有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岂不有点舍本逐末了? 古代诗歌教学,通过对文字、意象和技法的理解,达到对感情和意蕴的领悟。 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有句流传很广的名言――“愤怒出诗人”,可以知道,诗歌是感情的倾情外露。从《诗经》到元曲,再到现代经典诗歌,无一不是火山爆发般的情感宣泄。

这些蕴含于诗句的思想感情,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古诗文的教学,应该把挖掘中华古文化要素作为一个重点。

不管是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屈原、杜甫、文天祥,还是个性张扬的李白,还是旷达的苏轼,乃至浅斟低唱的柳永以及充满亡国之音的李煜等等,其诗作蕴含无比深厚的传统文化,值得后人咀嚼把玩。在反复吟诵和品味中,几千年的中华精髓,就会在人们的心中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精神文明似乎渐行渐远,语文课堂的浪漫情。

3.一篇关于艺术欣赏的文章

屈原拜渔夫为“渔父”的传说 屈原拜渔夫为“渔父”的传说 作者:黄祥明 在湖南边城武冈东南方向的沧浪江畔,流传着屈原拜“渔父”的故事。

自古学习楚辞和讲述屈原故事中,人们对“渔父”一词不理解,至今没有人真正合理的解释清楚“渔父”一词的真实内涵,就连古文教授甚至研究楚辞、屈原的专家们也只能把“渔父”解释为一个人物。对“渔夫”与“渔父”之词我查过字典,只有对渔夫这个词作出解释:乃以打鱼为生的男子称其为渔夫。

字典上没有“渔父”这词,可见渔父则是在特定意义上的专指用法,没有泛指意义。所以屈原生活经历中记载着渔父这个词是有其特定意义的。

沧浪水之地古称“武陵蛮地,边陲之城”。在边城武冈沧浪江畔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中,却鲜为人知的解答了“渔父”一词的真实内涵,符合这种特意义。

话说春秋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在朝廷做官时遭谗受贬被流放到江南。屈原在《涉江》“小离骚”中记述了他流放的路线:始鄂渚(武昌),下江湘(长江与湘江汇合口),邸方林,溯沅水,发枉渚(沅水常德),过辰阳(辰溪),入溆浦,到资水……可是当屈原流放途经溆浦时,屈原说:“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往)了。

在资水上胡乱的漂荡,误入济水河。济水是资水的支流,屈原错把它当成资水主流,到济水与沧浪之水的汇合处水乐口河面上,遇见渔夫问及,才知道走错了路线。

屈原将错就错,就把济水与沧浪水当成他最后的流放路线资江了。屈原上岸后与渔夫交友亲切交谈。

渔夫四十不惑尚未得子,三十而立的渔夫娘子求子心切,就跟渔夫说:“我们这辈子总不能膝下无子吧,要么领养一个,要么借种生一个。领养的孩子嘛,全是人家的,与咱渔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我去借种生子嘛,起码我这个母亲是真的,至少有一半血缘关系,也比全是人家的好。” 渔夫说:“理是这么个理,可这日后的关系不好处理,万一这消息走漏出去,你怎么在这沧浪济水江岸上见人呢。”

渔夫娘子说:“咱不借当地的呀,我看与你亲切交谈的哪位客官(屈原)就很合适,他一表人才,又是过路客,翌日他走了,只要我不说,谁都不知道。” 渔夫一听有道理,就答应娘子借种生子。

于是渔夫就借故出门办事,三日后归。渔夫娘子就陪伴屈原三日。

屈原临走时,对渔夫娘子说:“日后出生的孩子拜渔夫为渔父,孩子长大成人后你再告诉他,我屈原是他的亲生父亲。”屈原知道渔夫娘子不识字,就写了一个屈原名字字条给她,屈原交待清楚后就走了。

也从这一天开始,屈原在他的日记和作品中,都以渔父记之。 屈原离开边城沧浪水几个月后,渔夫娘子生了一个男孩,在给孩子取姓名时,想起了屈原临走时留给了她的字条,可是不小心把字条弄丢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就请了一个算命先生来卜卦测字。

先生一问,渔夫娘子只好说出了实情。先生又问:“是否还记得那个字条之字是怎么写的吗?” 渔夫娘子因为不识字,她只记得大概笔画形状,写了屈字上半节尸字,写完后又自我否认,说不全对,又在尸字中间加了一横变成了一个尹字,然后似对非对的说:“大概是这个字形。”

先生又问:“此人是干什么的?” 渔夫娘子也未说得准,只记得他是个官道之人。于是先生明白了,就对渔夫娘子说:“伊人乃是对你们女性的称呼,既然他是官道之人,就应该是道尹、府尹,所写之尹对也,小孩必姓尹。”

后来那算命先生在外说出了渔夫娘子的小孩是屈原的后代。渔夫娘了就去责怪那算命先生,说为什么不告诉她孩子他爹姓屈,而要给他改姓尹呢?算命先生说:“屈字一半乃尹,伊人(女人)一半也乃尹,故之尹也。”

渔夫娘子一听,也有道理。她借种的本意也是想求一半真实,正合本意。

小孩有一半是她渔家的,渔夫也才真正成了渔父。边城人为了纪念屈原与渔父交友,筑渔父亭以祀之,改济水为资水,为屈原误入济水正名。

其实真正的资水发源于广西资源县,边城的资水只是边城人巧借屈原流放路线的资水河而正其名而已。这就是湖南邵阳境内有两条资水河名称的由来。

渔夫娘子生下尹姓孩子后,这里就流行借种风俗,那些没有小孩的家庭,都不去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去典借留一半真实。 当然这是稗官野史民间传说,说到有证可考嘛,倒是有几处史记可作参考。

《湖南考古略》卷五记载:“渔父亭,武冈东沧浪水,即屈原见渔父处。” 唐代诗人胡曾在写《渔父亭》诗时说到此事: “武冈沧浪水,亦有渔父亭……” 边城武冈州县志中有两首诗说到此事。

一是清代康熙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696至1699年),时任边城武冈知州的彭开佑作《渔父亭》诗: “不是湘江路,斯亭也号渔。 沙怜沉石处,泪洒读骚余。

尚有人招屈,曾无地卜居。 独清资可比,何事检遗书。”

“不是湘江路,斯亭也号渔”句是说屈原不是按照江、湘、沅、资的计划路线流放,而是在进入资水后误入济水、沧浪水,才有这边城渔父亭名号的来历。“尚有人招屈,曾无地卜居”句是说尚有渔夫娘子典借屈原之种,才曾有不知屈姓而卜卦为尹之事。

“独清资可比,何事检遗书”句是说清清的沧浪水,在名叫独山的地方与济水汇合处水乐口遇见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