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行动力强的古诗词
1,这是年轻人的行动力: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这是老年人的行动力:《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关于志向的古诗词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5、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春宵》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7、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戴熙《题画竹》
9、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1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1、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语短长。——于谦《两袖清风》
12、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常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离骚》
13、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张谓《题长安主人壁》
1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1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18、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汉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21、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2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2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25、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杨继盛《言志诗》
2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2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28、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潜《读山海经》
2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30、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关于勤奋的古诗词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4.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 5.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冯梦龙 7.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8.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张少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 引自《老子·道德经》 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引自《荀子,劝学》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关于勤学的古诗词大全
1、原文: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出自:宋代·汪洙《勤学》
释义: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苦学几年,“三冬文史足用”,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
2、原文: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出自:宋代·刘过《书院》
释义:努力学习就像农人努力耕作,是勤劳还是懒惰只有自己会知道。就算书的种类繁多,只要努力终究会有熟读、理解的那一天。
3、原文: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出自:明代·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释义:谪居龙场呵遇到孔子在陈绝粮般的困境,我的随从们都有不满的表现。好在这到处的荒坡亦可开荒垦田,农具也还容易筹办。当地的农人多是刀耕火种,学习模仿也很方便。趁现在春天还没有过去,赶快种好这几亩田。难道仅仅是为吃口饱饭,待丰收了还要用它请客设宴。
收割遗下的颗粒就留给乌雀吧,多余下来的粮食散发给穷困人家。明天早晨就的带着农具去垦荒,山间寒冷易结冰霜莫误了时光。
4、原文: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出自:魏晋·陶渊明《责子》
释义:白发覆垂在两鬓,我身已不再结实。身边虽有五男儿,总不喜欢纸与笔。阿舒已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相比。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学习。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识六与七。通儿年龄近九岁,只知寻找梨与栗。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饮酒莫论理。
5、原文:
孟郊常贫苦,忽吟不贫句。为喜玉川子,书船归洛浦。
乃知君子心,所乐在稽古。汉公得高科,不足唯坟素。
二年佐棠阴,眼黑怕文簿。跃身入三馆,烂目阅四库。
孟贫昔不贫,孙贫今暴富。暴富亦须防,文高被人妬。
出自:宋代·王禹偁《暴富送孙何入史馆》
释义:孟郊曾经十分贫苦,忽然吟诗说不再贫苦;是因为欣喜诗友卢仝,载满一船书籍返回洛浦。我于是懂得君子心性,感到快乐的是钻研古书。汉公得中了科第高名,只是还欠缺古籍基础。两年来佐理地方政治,双眼发黑怕再审阅公文书簿。
现在腾身进入史馆,将睁亮眼睛饱读四库藏书。我如孟郊一样生活困窘,精神却从来不觉贫苦。孙何以前精神不够丰足,而今一旦如穷人暴富,学问富赡也还需要提防,文才高超恐被他人忌妒。
5.关于自强的古诗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3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6.关于关心弱者的古诗词 急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⑵。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