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的孩子开口说话特别的晚,不少家长都很担心,那么孩子睡好很晚怎么办好呢,汇感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其实,宝宝不愿意说话,可能是我们在教他说话时走入了误区,以下这几个错误做法,是父母们在帮宝宝学说话时最容易犯的,你中了几招?
误区一:模仿宝宝的可笑发音
宝宝在刚学说话的期间,常常会有一些可笑的、不精确的发音,比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等等。有些爸爸妈妈觉得好玩,就模仿宝宝的错误语音,以博一笑。
但这种不经意的做法可能会影响到宝宝学习正确发音哦,在宝宝语言学习的正常阶段,如果大人进行重复就强化了错误的发音,让宝宝对错误发音记忆更深刻,而且会让宝宝觉得这样是对的,从而影响他们改正。
正确做法:
由于宝宝的器官发育不够完善,不能完全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容易存在发音错误。当宝宝说错发音时,家长需要缓慢而清晰地说出正确的发音,重复1-3遍,即使宝宝不跟着你说或是宝宝还说错也别再重复,因为宝宝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误区二:过多使用叠词
宝宝在刚刚要发音而咿咿呀呀的学语被我们称为儿语。这时,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便教起了诸如“宝宝,吃饭饭了”“宝宝看,那是狗狗,那是花花…”之类的儿语。
这种教授方法虽然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正确做法:用正常说话方式和宝宝说话
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家长在教孩子学说话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用正确且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宝宝交流,应注意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让孩子学用正确的发音对于以后的语言发展才是有用的、重要的。
误区三:方言普通话混杂
宝宝学语期,如果能创造一个统一的、单纯的学语环境当然是最好,但是往往一个家中,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上保姆,总是各有各的方言,各有各的口音,很难做到统一。孩子在学说话时,家长确实要注意各种方言对他的影响,尤其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但有研究发现在宝宝1岁前,家长大可放心地让孩子的大脑储存不同的语言,多跟宝宝说话,就能尽可能开发宝宝的“语言识别能力”。但家长要及时注意把握住语言表达关键期,在1岁以后用标准普通话教孩子说话。
正确做法:坚持用一种语言
宝宝学说话时,大家尽量统一说一种语言,同时,更重要的是观察宝宝对语言的反应。宝宝学语期最重要的是要多听,和宝宝说得越多,他就会学得越快。
误区四:不给宝宝说话的机会
很多情况下,宝宝说话晚是因为很多父母往往太了解自己的宝宝了,不给宝宝开口的机会,而直接去做了。比如宝宝指着水瓶,家人立马“领会”宝宝这是想喝水了,于是便把水瓶递给他。
其实,这种做法剥夺了宝宝很多开口说话的机会,因为他不用说话,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长期这样的话可能会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
正确做法:为宝宝创造说话的机会
家长和宝宝大量聊天,是锻炼宝宝说话能力,扩展词汇的好机会。例如当家长发现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杯,他拿着空水杯,想要得到水时,会非常努力去说“水”。你可以做此尝试,当宝宝把自己喝水的想法落实到语言上,变成“水”字时,仅仅这一个字,就会让他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