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一些古代历史电视剧,我们经常会看到丞相宰相和相国这三个词,虽然一字之差,但并不一样,其实还是有不少的区别的,丞相宰相和相国有什么区别?下面汇感网小编就带来介绍。
丞相宰相和相国三个是一样的吗
看古装电视的时候经常听到丞相、宰相、相国的称呼,这三个职业可并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他们之间有着不小的差别。
丞相、宰相和相国之间,看似相近,都是相,但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在秦朝和汉朝初期,相国和丞相同时存在,但相国的地位是明显高于丞相的。
丞相宰相和相国有什么区别
相邦?相国?丞相?宰相?晕了晕了,怎么都有一个“相”字?它们是一回事吗?谁比谁官大?都有啥区别?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和“宰相”不是一回事,二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对于丞相来说,是封建王朝下具体的官名,而就宰相来说,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大权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丞相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具体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根据《说文解字》, “相”这个字的意思是“省视”、“视察”。根据字面意思,“相国”指的是负责视察国家的官员,那是国君的大管家和代理人,是真正的百官之长。
而“丞”这个字,则是“辅佐”的意思。所谓“丞相”,本义是“辅佐相国”,所以最开始,丞相是相国的助理,相国大,丞相小。
“相国”最开始叫“相邦”,此前 热播剧《大秦赋》里,吕不韦不就被称作“相邦”嘛。西汉时,为避刘邦的名讳, “相邦”才被改称“相国”。
至于宰相嘛,相对于丞相和相国宰相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 “相”,也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这种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通俗来讲,宰相就是辅佐皇帝、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因此,不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国还是两汉三国时期的丞相抑或是明朝时期的内阁力学士,清朝时的军机大臣,统统都可以称为宰相!换句话说,丞相、相国都属于宰相,但宰相却不一定就叫丞相和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