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迎来了600华诞,关于故宫有很多历史故事,现在很多故宫人投入于修缮事业,据悉,故宫每一片瓦都有编码,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要标注编码?下面汇感网小编就来说说。
故宫每一片瓦都有编码是真的吗
寒冬勘探不能使用供暖设备、每片瓦件为确保完整归位都要标注编码……这些都是故宫人的日常。
717446块款识瓦片登记在册
养心殿修缮从屋顶开始,工作人员将琉璃瓦逐片逐垄地揭开,逐一编号记录方位,以便复位时准确无误。除了基本的尺寸,工程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还拓印记录下每一块带有款识的瓦片。
经过统计,已收录的717446块带款儿的瓦片包括110多种不同样式的款识,有些是有明确的时间年代信息,比如“雍正九年”。
还有些标注了明确的宫殿信息。比如有些写有“文华”字样。
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为文华殿烧制的,但因为养心殿的某一次小规模修补,匠人将瓦从库房里直接提过来使用了。“以后随着研究更深入,也会有更多解读。”专家说。
看上去千篇一律的瓦,细读却各有千秋。工作人员发现,养心殿区域的琉璃瓦件以“嘉庆五年”时期居多,且形制最为规整。所以此次修缮时也以此为参照。补配的瓦件依旧采用古法,而非流水线产品。
600年紫禁城是怎样修起来的
故宫建筑本身,就是故宫的历史。
论建筑格局,故宫的布局规划,可上溯自与《周礼·考工记》相近的都城设计规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太庙(今北京市人民劳动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分居左右。
而午门等建筑的规划,又承袭了隋唐时恢复的“三朝五门”形制,中轴线这一尽展北京城壮美的大格局,则是元代宫殿遗址打下的基础。
故宫的修建,是中华文化精粹的不断接力,最后由明清两代的建筑技艺与全国各地的原材料,得以凝练成型。因而,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故宫建筑群,本身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大舞台。
故宫所用材料,汇聚各地原材料与工艺的精华,亦凝练了人民的智慧:
河北和京郊的石材打起根基,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石典雅博大,四川、河南、江西、湖北、浙江的木材撑起精巧的木构,山东博山的红土子(赤铁矿)刷起了红艳的宫墙,琉璃瓦来自门头沟和海王村,今日仍有“琉璃厂”的地名;铺地砌墙的砖来自山东临清,更有敲出金属声,造价高昂的“金砖”来自苏州松江、相城等江南繁华乡……
这些材料中的大部分,沿着长江来到京杭大运河,并北上送往京城。。
紫禁城六百年,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前五百年,这里承载着古代中国的一幕幕治国求索故事;在近百年来的风云激荡里,这里则留下了不少大儒巨匠为保护建筑而奔走的事迹。
朱棣建成紫禁城后,仍有诸多皇帝拓展紫禁城的建筑格局,如嘉靖年间,紫禁城内外宫苑格局大变,改三大殿名;雍正皇帝居住在养心殿,令其成为清代宫廷政治活动的新中心;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则拓宽了后寝一带的空间,也让故宫建筑的风格更为多变,功能更为多元。
但要说能在风云际会之间,见证无数故事的,当属明永乐年间,沿袭洪武制度修建的武英殿。
这一殿与文华殿遥遥相对,主要用做皇帝的便殿,也用于皇帝斋戒。但它却总是在风云际会之间,见证无数故事: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称帝,又烧毁了太和殿、中和殿等宫殿和九门城楼,后来匆忙撤退,武英殿才幸免于难;同年五月,清军入关,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在武英殿升座,接受旧朝众官跪拜,此处再度成为王朝更替的象征。
此后,康熙皇帝曾暂居武英殿沉潜读书,谋除鳌拜,后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设立修书处和造办处,让这里成为清代以来故宫文化事业的核心;同治八年(1869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武英殿三毁两建,则为武英殿重修工程留下详实的资料,称为《武英殿钦工处档》。
这也成为故宫又一次新生的契机,2002年10月,以武英殿大修试点工程开工仪式举行为起点,故宫百年大修拉开序幕,预计将于今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时完工。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大修工程。从深远的修复技艺、到现代科技的兼容并包,背后是一颗颗专职营造,守护文化的匠心。
今日的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按写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开山之作《中国建筑史》的梁思成先生的话,紫禁城“整齐严肃,气象雄伟,为世上任何一组建筑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