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不合理要求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满足他,但是孩子被需求了之后就会很容易得寸进尺,那么应该怎么合理的处理孩子有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呢,汇感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孩子的需求,值得被看见和满足
我们很多爸爸妈妈,总喜欢随意评判孩子的欲望:
“不让你吃零食,都是为了你好!”
“家里那么多玩具怎么还要买?太浪费了!”
“咱们家没钱,买不起这个。”
在父母的刻意引导下,孩子也许不再索要东西,但其实内心的渴望并没有消减,只是以“懂事”之名被压制起来,随着时间的积累,内心的匮乏感也会越来越严重,让人心疼不已。
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小时候父母一直给自己灌输“家里很穷”的观念,导致他长大自立后也仍然自卑、没有安全感,“好像连喜欢一个东西或是人的能力都没有了”。
父母眼里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在孩子心里却是此刻最想要、最重要的东西。
如果一味用成人的理性思维和决策标准要求孩子,无论最后买还是不买,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在这方面,爸爸黄磊的做法特别赞。
他在《拜托了冰箱》节目中明确表示,不反对孩子吃糖和冰淇淋,因没有这些东西的童年是不幸福的。
不过,他会把商店卖的冰淇淋分成小份,一次只让女儿吃一点点,就能让孩子非常开心满足。
你看,小孩子的需求就是这么简单、容易满足。
王尔德曾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所以,偶尔满足孩子的需求,还能有助于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养成,真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如何正确说“不”
1、能力和条件完全不允许的情况下,坚决不妥协
如何在拒绝孩子的同时,不伤到孩子的心呢?我一位朋友的做法很值得学习。
朋友说,前阵子她6岁的女儿说:“妈妈,我们班的贝贝去欧洲玩了,他们照片里的风景好漂亮呀!我们也去欧洲过夏天吧!”
朋友家那时刚贷款买了房,短期内是没有闲钱去国外旅行的。她如实告诉女儿,以家里目前的情况,今年肯定不能去欧洲玩了。
看到女儿大失所望的样子,她笑着说:“虽然我们今年不能去,但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目标,只要从现在开始好好攒钱,总有一天能攒够钱去玩的!”
于是那个下午,朋友拿出计算器和笔,和女儿将“全家人去欧洲玩”的心愿,分解成了每个月的攒钱计划,女儿甚至主动提出每个月少去一次游乐场、少吃两次蛋糕,省出的钱都存进旅行基金里。
算完后,女儿兴奋地说:“妈妈,如果按照计划攒钱,两年后我们就能去欧洲玩啦!我好开心呀!”
2、能力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但让他付出相应代价
关于“该不该给孩子买40块钱一斤的草莓”这个问题,很多家庭经济条件不差,不给孩子买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心理上仍觉得“有点儿贵”、“舍不得”。
对于这种情况,小七老师觉得家长们可以给孩子提一些要求,让孩子付出一些代价来换取想要的东西。
比如,“宝宝,妈妈今天来超市没带买草莓的钱呀,你得把购物车里的玩具和零食拿出去几件,我们才能匀出钱买草莓。”
“宝宝,买一斤草莓要40块。如果你这一周都能帮妈妈擦桌子、扫地,就能用劳动挣到40块钱买草莓了。”
“宝宝,我们可以买一盒草莓带回家。但要吃草莓就得拿奖励贴纸来换。如果吃饭、睡觉表现不好,就拿不到贴纸、吃不到草莓哦!”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会提出很多让家长为难的要求,这样的等价交换,既能让家长觉得这钱花得值,也能让孩子认识到每一件物品的来之不易。
3、孩子哭闹撒泼要东西时,建议这样做
针对孩子在公共场合撒泼打滚要东西的问题,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了克制任性的“四不要”处理办法。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把孩子先抱回家,跟孩子独处在卧室里:不要骂他、不要打他、不要说教、不要走开。
等孩子哭完、情绪稳定后,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宝宝,以后有什么事儿,我们都要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就考虑满足你的要求。”
关于满足孩子要求的频次,李玫瑾教授也建议按照“三比一”原则,当孩子提出三次要求后,我们可以适当满足他一次,让孩子知道与爸爸妈妈好好交流,比哭闹打滚更有用!
孩子的心愿,需要我们的倾听和尊重
有一次在餐厅吃饭,隔壁桌的夫妻正在聊买车的事情。他们四五岁的女儿突然说:“爸爸,我们买一辆特斯拉吧!”
妈妈忍不住数落她:“小小年纪就知道攀比,咱们家哪有那么多预算呀!”
爸爸问女儿:“你为什么想要特斯拉呀?”
女儿说:“因为特斯拉不用汽油,开车时不会污染空气呀!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环境呢!”
听了这番话,爸爸开心地大笑起来:“女儿说得真好,就听你的!咱们虽然不买特斯拉,但可以买其他电动汽车,一样能保护环境!”
俗话说“童言无忌”,孩子嘴里说出来的一些话,有时候真让人又惊讶又暖心。
当我们的宝宝提出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愿望时,先别急着给孩子贴标签、下定论,耐心听完孩子的话。
每一个看似无理的要求背后,都可能蕴含着孩子一份善良、纯真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