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文人指教一些经典诗词名句
婉约有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豪放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悲壮有 笑谈渴饮匈奴血,踏破贺兰山缺,岳飞
潇洒有 我本清都山水郎,天教吩咐懒疏狂
爱情的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典的 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风景的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挽巫山一段云
诗仙李白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栏露华浓
诗圣杜甫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陆游的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辛弃疾的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柳永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纳兰容若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冬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评价文人的诗句
一南唐凄婉太痴生,吞吐春月不自明。
一拍一杯还一梦,直地亡国为新声。——汪筠《读词综书后二十首》二无限思量去故宫,岂知双燕意难通。
居然小令南唐好,一晌贪欢是梦中。——李其永《读历朝词杂兴》三梧桐深院诉情悰,夜雨罗衾梦尚弄浓。
一种哀音兆亡国,燕山有寄恨重重。——郑方坤《论词绝句》四南朝令主擅风流,吹彻寒笙坐小楼。
自是词章称克肖,一江春水泻春愁。——沈道宽《论词绝句》五伤心秋月与春花,独自凭栏度年华。
便作词人秦柳上,如何偏属帝王家。——谭莹《论词绝句》六《念家山破》了南唐,亡国音哀事可伤。
叔宝身后身世似,端如诗里说陈王。——谭莹《论词绝句》。
3.名人对苏轼的评价用名言
王国维《文学小言》: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林语堂《苏东坡传》: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
王国宪《重修儋县志叙》: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
“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钱穆:
“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黄庭坚《跋东坡》: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却扫篇》: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
晁以道《老学庵笔记》:
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陈洵《海绡说词》: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柯亭词论》: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胡仔《笤溪渔隐丛话》: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元好问《遗山文集》: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胡寅《向子諲酒边词序》: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赵翼《瓯北诗话》:
才思横溢,触处生春。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此足徵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4.有关“为人之道”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道德是真理之花。 ——雨 果 美德的本身就是它的报酬。 ——达拉顿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雪 莱 美德是一种战争状态,我们生活于其中,就要常常与自己作斗争。 ——卢 梭 脸红是美德的颜色。 ——泰云纳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真正的美德就象河流一样,越深越无声。 ——哈利法克斯 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 ——歌 德 即使品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 ——席 勒 当你往前走的时候,要一路撒下花朵,因为同样的道路你决不会再走第回。 ——欧 文 达到完美,不在已无可增添,而在已无可裁减。 ——佚 名 善良的人总是把自己说得卑劣。 ——霍 桑
补充:
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 《君道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引自《三国志·蜀书·先生传第二》 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 ----韩愈 《原道》 道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丘 《论语·述而》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轲 《孟子·离娄章句上》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管仲 《管子·戒》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一》 道有积而积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礼,失礼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韩非 《韩非子·解老》 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诸葛亮集》 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 ----甘地 《伦理的宗教》 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习惯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 ----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卢梭 《爱弥儿》
补充:
革命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 ----胡志明 《为了独立,为了社会主义》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 ----陈毅 《陈毅诗词选集》 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鲁迅 《坟》
5.古代文人的名言
1、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味越是抬头看,就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劲钻研,就越觉 得深邃。)
——《论语?子罕》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5、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 名》 6、读十遍,不如写一遍。
——宋代.罗大经《鹤林丕露?手写九经》 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必须反复地读,这样才能弄懂弄通。
义:意旨)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9、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
——宋代.朱熹《读书之妻》 10、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 11、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宋.朱熹 12、胸中书传有余香。——宋.辛弃疾 13、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1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俄.列夫?托尔斯泰 15、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俄.别林斯基 1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高尔基 17、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苏.高尔基 18、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苏.高尔基 19、对于书籍就跟交新朋友一样。——德.歌德 20、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英.卡莱尔 21、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英.约翰逊 22、书籍是一种冷静可靠的朋友。
——法.雨果 23、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法.罗曼?罗兰 24、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美.凯勒 25、好书的光亮超过星星。
——俄罗斯谚语 26、好书如挚友,终身不相忘。——英国谚语 27、开卷有益,在乎用心。
——清.李蕊《兵镜》 28、书籍是科学的成果,但科学不是书籍的成果。——英.培根 29、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蒙台居 3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 31、读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19、满赚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36、赚恢恢,疏而不漏。(老子)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4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4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告诉我一些名言或诗句之类的名句,我做作积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
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
7.关于为人之道的名言名句
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言,金钱、美女、铁哥们的面前,可要小心,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子,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应该正确对待功名利禄。汉初三杰,人生结果完全不同,韩信被杀,萧何下狱,只有张良隐居南山,淡出官场,明哲保身。
其中既有君臣之间的矛盾,也有不能正确对待功名的原因。 老子说过一句话:“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在中国古代政治专制体制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究竟如何看待人生,有积极的态度,也有消极的态度。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有一首道士唱的《好了歌》就是看破红尘,消极对待人生的代表性说法。歌词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一九六年)臣光曰: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受胯下之辱,终成大业者是韩信,战必胜,攻必取者,也是韩信。最后囚于钟室,面壁悲歌,“狡兔死,走狗烹,天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也是韩信。
功劳是什么?有时是金钱、地位、美色,有时也是大牢,是地狱,其中的奥妙,深着呢! 孝惠皇帝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八年)臣光曰: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司马光认为惠帝没有处理母亲亲情与国家大事的关系。在仁孝与国家大事发生矛盾时,应该以仁孝服从于国家大事。
惠帝对自己的母亲的行为不是劝谏而是消极逃避,“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逃避也是一种解脱,只不过是一种痛苦的解脱。
中宗孝宣皇帝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六六年)臣光曰: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
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
昔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评介】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威福、权势、金钱、地位,人人趋之若鹜。殊不知,在得到的时候,说不定会失去,甚至会失去更多。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成而身退,得全其身,得福其家,可以为鉴矣! 孝元皇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臣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
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使禹之智足不以知,乌得为贤!知而不言,为罪愈大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