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感网精选生活技巧
体验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与入声有关的诗词

时间:2023-02-02 17:34:32  编辑:admim

与入声有关的诗词

1.入声的诗词示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用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以抒发其极度愤恨的情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hiat];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li?t]。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ngüat];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ts?t]。

靖康耻,犹未雪[sü?t];

臣子恨,何时灭[mi?t]。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khü?t];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hu?t]。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khüat]! 还有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

千山鸟飞绝[dzü?t];

万径人踪灭[mi?t]。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sü?t]。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

(中古汉语的塞音韵尾-t、-k从宋代就已经合并弱化成喉塞音[?],但还保持着-p韵尾。故本词“壁”字为-k尾却混入t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miot]。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p?k]。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sü?t]。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gri?t]!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püat]。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mi?t]。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püat]。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ngüat]。 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

寒蝉凄切[ts?t]。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hiat]。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püat]。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t]。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khuat]。

多情自古伤离别[bri?t]。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tz?t]。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ngüa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si?t]。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yü?t]。

2.关于平仄的诗句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知.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针.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英语仅有音节特征.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高音为阴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一个编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

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 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那么

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

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准.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

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

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其

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低了音乐的丰富性.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

的意境.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艺术不是科学,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被誉为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诗如此,古词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3.入声的诗词示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用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以抒发其极度愤恨的情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hiat];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li?t]。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ngüat];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ts?t]。靖康耻,犹未雪[sü?t];臣子恨,何时灭[mi?t]。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khü?t];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hu?t]。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khüat]! 还有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千山鸟飞绝[dzü?t];万径人踪灭[mi?t]。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sü?t]。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中古汉语的塞音韵尾-t、-k从宋代就已经合并弱化成喉塞音[?],但还保持着-p韵尾。

故本词“壁”字为-k尾却混入t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miot]。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p?k]。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sü?t]。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gri?t]!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püat]。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mi?t]。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püat]。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ngüat]。 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寒蝉凄切[ts?t]。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hiat]。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püat]。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t]。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khuat]。

多情自古伤离别[bri?t]。更那堪、冷落清秋节[tz?t]。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ngüat]。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si?t]。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yü?t]。 。

4.跟琴有关的诗词

1、《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唐代: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译文: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2、《夜筝》

唐代: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译文:月夜抚琴,明月映照下紫色衣袖袖随着手指在琴弦上拂动,得心应手的琴技和沉浸入曲的神情使人产生无穷的想象。如泣如诉的琴声达到顶点时戛然而止,真是在这无声之中蕴含着绵绵的深情。

3、《琴诗》

宋代: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4、《琴歌》

唐代: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译文:主人摆酒今晚大家欢聚,琴师拨动琴弦助兴酒宴。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艺人先弹《渌水》后奏《楚妃》。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奉命去远离乡关清淮,敬告大家我要归隐云山。

5、《琴台》

唐代:杜甫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译文:司马相如年老体衰时,依然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二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减弱。司马相如家中贫寒,生活窘迫,于是他们便开酒舍维持生计。我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碧空白云。心中欣羡万分!

看到琴台旁的一丛野花,我觉得它就像卓文君当年的笑容;一丛丛碧绿的蔓草,就如同卓文君当年所穿的碧罗裙。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5.古诗词中的入声字有哪些

古代诗歌中讲的四声是指平、上、去、入。平声包括现在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为平声字。上、去、入为仄声字。今天普通话中的四声为阴、阳、上、去,古今有所不同。现在写旧体诗用的仍然是古代的四声,给现代人写旧体诗在平仄方面增加了难度。今天的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字,古代的入声字如今已经进入到平、上、去三声之中。进入到上声、入声中的字按照仄声对待,不再说明。进入到平声中的字,就出现了一个辨别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南方语系可以用方言来区分,而北方语系有些不好理解。

《国音新词韵 》中说:“阴声高而平。阳声从低音起,很快地扬起来,尾部高音和阴声一样。上声从低音起,微微再下降些,在最低音停留些时间,到末了高起来片刻就完。去声从高音起,一顺尽往下降。入声和阴声高音一样,就是时间只有它一半或三分之一那么长。” 平声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

诗词格律只分平、仄声两类,没有必要把四声分得十分详细。对于一个初学诗词的人来说,判定一个字的读音,非平即仄。当前的《新华字典》中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只要掌握平声中的“入”声字,在诗词创作中当做仄声来运用就可以了。

现在讲一种运用拼音来辨别入声字的方法:

1.凡声母是b、d、g和j、z、zh,今天读作阳平的字,都是入声字。如:“白、读、国、拔、狄、革”和“及、局、凿、职、竹”等。

2.凡声母是b、p、m和d、t、n,同韵母ie相拼的字,都是入声字。如:“鳖、别、撇、灭、跌、捏”等。

3.凡声母是h、zh、ch、sh、r同韵母UO相拼的字,都是入声字。如:“豁、活、拙、酌、戳、说、弱”等。

4.凡声母是d、t、g和z、c、s同韵母e相拼,都是入声字。如:“得、特、割、泽、策、色”等。

5.读音为fa、fo、fu的字,都是入声字。如“发、伐、佛、伏、福、服”等。

6.凡是韵母为ue的字,除了“靴”、“瘸”以外,都是入声字。如:“缺、决、学、削、约、悦”等等。

以上几条不难掌握,遇到相类似的读音时,多加注意,熟能生巧,一旦熟悉了,慢慢地就能掌握,并且运用自如。

6.与琴有关的诗词

1. 琴弹碧玉调,药炼白朱砂。

2. 琴弹终日得古调,印锁经秋带藓痕。

3. 琴书随分足生涯,只灌园畦亦自佳。

4. 琴剑西还已有期,白云飞处望多时。

5. 琴床茶鼎澹相依,偶为寻僧出笔扉。

6. 琴中难挑孰怜才,独对良宵酒数杯。

7. 琴挑何曾动,梭投未免惭。

8. 琴弈心偏好,丹铅手自磨。

9. 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

10. 琴弹十八拍,听此双泪流。

11. 琴宜入夜听,别起一般清。

12. 琴诗清绝事,静也两兼能。

13. 琴里休夸石上泉,争如此处听潺湲。

14. 琴剑纵横亦已陈,凛然英气尚好存。

15. 琴书澹泊古羲轩,花木幽闲汉绮园。

16. 琴遇知音始可调,卓非善听亦徒劳。

17. 琴丁结友事耕耘,田熟翻如虞芮君。

18. 琴斋高致有真风,山合延宾未折中。

19. 琴剑平生叹薄游,云间春晚思如秋。

20. 琴鹤为友朋,出入常拂拭。

21. 琴瑟情虽重,山林志自深。

22. 琴上遗声久不弹,琴中古意本长存。

23. 琴书满屋壁,不下晋家声。

24. 琴心挑取卓王孙,买酒临邛石冻春。

25. 琴心玉文洞玄玄,金钮朱锦乃汝传。

26. 琴书结束定何时,折赠新年梅一枝。

27. 琴声意似泉声淡,剑气威如霜气雄。

28. 琴自无弦不用弹,岁寒姱节傲苍官。

29. 琴鹤清风久寂寥,谷居忠愤绚银钩。

30. 琴书笔砚伴闲身,斗室依然不觉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