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评价王力的《诗词格律》
1、评价:
王力此书深入浅出,特别适合初学者入门。
《诗词格律》是诗词常识名家谈系列丛书,由王力所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
《诗词格律》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
关于诗,着重在谈律诗,因为从律诗兴起以后,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唐代以前的古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形成格律,所以不谈。至于唐代以后的古体诗,虽然表面上也是不受格律的限制的,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讲究,所以不能不谈,只不过可以少谈罢了。
词和律诗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所以先讲诗,后讲词。有时候,诗和词结合起来讲述。
2、作者简介:
王力(1900~1986),中国语言学家,诗人。字了一。1900年8月10日生于广西博白,卒于1986年5月3日。1924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7年留学法国,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曾兼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他还曾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2.王力的《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 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
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
3.王力的《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是诗词常识名家谈系列丛书,由王力所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中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
《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 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
《诗词格律》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 关于诗,着重在谈律诗,因为从律诗兴起以后,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
唐代以前的古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形成格律,所以不谈。至于唐代以后的古体诗,虽然表面上也是不受格律的限制的,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讲究,所以不能不谈,只不过可以少谈罢了。
扩展资料 王力(1900~1986),中国语言学家,诗人。字了一。
1900年8月10日生于广西博白,卒于1986年5月3日。 《诗词格律概要》内容简介: 王力著,《诗词格律概要》虽然比《诗词格律》简单,而且基本内容也相同,但还是有它的特色。
有些地方比《诗词格律》还要详细,例如,在讲平仄的时候,举出了常用的古代入声字,以便于没有入声的方言区的读者掌握平仄。 有的地方和《诗词格律》有所不同,例如,把拗救分为两种情况: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这也是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掌握诗律。
还有一点不同的,《诗词格律》用了不少毛泽东的诗词来分析诗词格律,而《诗词格律概要》用作分析的依据的全部是古典诗词。 毛泽东的诗词有很高的艺术性,也合乎格律,而且读者比较熟悉,用来举例是可以的,也有利于诗词格律的普及。
但从根本上说,诗词格律是从古代一些大家的诗词创作中概括出来的,用古代作家的诗词来讲诗词格律,应该说更为合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词格律 。
4.如何评价王力的《诗词格律》
第一讲诗韵和平仄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逗吟地的。
古人所谓逗吟地,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极其密切的关系。
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
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 李益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三首五言绝句。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
例如《登鹳雀楼》,逗流地字读liú,逗楼地读ló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逗枝地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的。这就显得非常和谐了。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例如《江南曲》,逗期地字读qí,逗儿地字读ér,很不和谐,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话的白话音来读逗儿地字,就十分和谐了,因为上海白话逗儿地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平仄。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
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绝句是依照同一个平仄格式写成的。
每首只有二十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字外带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带框的表示押韵,下同。)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
唯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
这三首诗中的入声字是逗白地、逗日地、逗入地、逗欲地、逗目地、逗一地、逗国地、逗发地、逗撷地、逗物地、逗得地、逗妾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逗国地、逗发地、逗撷地、逗得地,它们在普通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的位置是规定要用仄声字的。
这三首诗是严格依照平仄格式写成的。一般地说,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
试看第一句第一个字,逗白地、逗嫁地是仄,而逗红地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个字,这里三首诗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诗中也有用平声的。唯独像逗平平仄仄平地这样一个五言平仄句式(在这三首诗中是第二句),第一个字只能用平声,不能用仄声,否则叫做逗犯孤平地。
这一讲所讲的是最基本的东西。讲的虽然是五言,但是可以类推到七言。
讲的虽然是绝句,但是可以类推到律诗。讲的虽然是诗,但是可以类推到词。
第二讲 五言绝句绝句都是四句。五言绝句可以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现在先谈律绝。律绝一般之用平声韵,而平仄格式则有四种。
第一讲所讲的平仄格式是第一种:(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这里有四种句式:第一种句式是平仄脚,第二种句式是仄平脚,第三种句式是仄仄脚,第四种句式是平平脚。这四种句式是所有变化的基础,四种五言绝句都是由这四种句式错综变化而成的。
第二种五言绝句只是把第一中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了一下:(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听筝 李端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第三种五言绝句基本上和第一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平平脚:(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塞下曲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行宫 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溪居 裴度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飞不到,时有水禽啼。
第四种五言绝句基本上和第二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仄平脚:(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闺人赠远 王崖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在四种平韵五言律绝当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其次是第三种。其余两种都是少见的。
去了平韵律绝之外,还有一些仄韵律绝。现在只举一个例子: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忆旧游 顾况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律绝只有四种句式,即使是仄韵的五言律绝,也不超出这个范围。
依照这四种句式写成的诗句叫做律句,凡不用或基本上不用律句的五言绝句可以称为逗古绝地。古绝不拘平仄,在押韵方面即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例如: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拜新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