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跟龙门石窟有关的诗词
游龙门诗十二首
宋.韩维
潜溪
李公旧林壑,及此与几授。
清泉流不竭,密竹老逾秀。
我惭疏野人,来值溪花后。
圣善寺
陟迳凡几盘,坐堂聊一息。
龙去空旧岩,崖崩有遗石。
不见林下僧,鸟啼山寂寂。
石楼
索回陟云根,结构出石面。
河倾八滩恶,野豁两崖断。
旷然怀抱开,举酒临壮观。
西溪
我从南岭来,引辔下云木。
不知溪流处,但见翠满谷。
凉叶覆山泉,修篁医茅屋。
香山上方
贪奇忘我劳,上上不复省。
穷游尽人迹,却立看佛顶。
日暮不忘归,青山满烟景。
白傅影堂
远人乘化往,生死不为累。
肖象即当年,忘言非翼世。
一奠祠下觞,清风肃然至。
宝应寺
林峦若无路,钟磬时出谷。
凿石排僧龛,研金画佛屋。
日没上方夕,明灯满云木。
广化寺
日照香刹端,风生石门下。
精诚或有祷,嘉况如可把。
安得飞片云,坐看灵泽洒。
利涉塔院
许公读书地,尘像一来拂。
门掩僧不归,檐低燕飞出。
高人不可见,石塔镇寒骨。
卢溪
伊人没已久,溪溜亦如线。
淳风揖老僧,清阴坐春院。
始晤入山深,幽林鸟声变。
菩提院望雒亭
兹亭何岧峣,下瞰伊与洛。
惟昔定鼎地,绝云飞观阁。
姬公安在哉,气象空回薄。
乾元寺
林深寺独在,谷转路犹邈。
徐行出万木,斗起造双阁。
一践清凉境,始知人世浊。
白马寺诗
宋.李廌
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
衡门掩半麓,飞甍耸层构。
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
龟鱼水中坻,牛马饮残溜。
我卜关外居,此计春可就。
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
行吟池上篇,来倒壶中酎。
2.有关云冈石窟的诗词
《七律·游大同云岗石窟》李波
倚天岩洞势崔嵬,巧夺神工妙手开。
仙佛灵光同净地,乾坤法象共龛台。
层楼更上临霄汉,霜雪何能撼圣胎。
肃寂疑朝西域界,化身十万尽如来。
注释:云岗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佛像5万1千余尊。雕像大的有十几米,小的只有几公分。
“颔颈联的后三字,节奏一致。”和四平头后修改为:七律·游大同云岗石窟倚天岩洞势崔嵬,巧夺神工妙手开。仙佛灵光清净地,乾坤法象石龛台。一登高阁临霄汉,千载风沙伏圣胎。肃寂疑朝西域界,化身十万尽如来。
谢谢未山又诗友留玉捧场,高挂共赏依山凿窟岩沙砌,临海云岗阙合开。璧画飞天沈浦月,尘春佛祖出劳徕。谢谢中华为王诗友留玉捧场,高挂共赏七绝 云冈石窟千佛万像立岩中,淡对人间岁月浓。人看我来皆一面,我看人却万千重。
扩展资料: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云冈石窟
3.跟龙门石窟有关的诗词
游龙门诗十二首宋.韩维潜溪李公旧林壑,及此与几授。
清泉流不竭,密竹老逾秀。我惭疏野人,来值溪花后。
圣善寺陟迳凡几盘,坐堂聊一息。龙去空旧岩,崖崩有遗石。
不见林下僧,鸟啼山寂寂。石楼索回陟云根,结构出石面。
河倾八滩恶,野豁两崖断。旷然怀抱开,举酒临壮观。
西溪我从南岭来,引辔下云木。不知溪流处,但见翠满谷。
凉叶覆山泉,修篁医茅屋。香山上方贪奇忘我劳,上上不复省。
穷游尽人迹,却立看佛顶。日暮不忘归,青山满烟景。
白傅影堂远人乘化往,生死不为累。肖象即当年,忘言非翼世。
一奠祠下觞,清风肃然至。宝应寺林峦若无路,钟磬时出谷。
凿石排僧龛,研金画佛屋。日没上方夕,明灯满云木。
广化寺日照香刹端,风生石门下。精诚或有祷,嘉况如可把。
安得飞片云,坐看灵泽洒。利涉塔院许公读书地,尘像一来拂。
门掩僧不归,檐低燕飞出。高人不可见,石塔镇寒骨。
卢溪伊人没已久,溪溜亦如线。淳风揖老僧,清阴坐春院。
始晤入山深,幽林鸟声变。菩提院望雒亭兹亭何岧峣,下瞰伊与洛。
惟昔定鼎地,绝云飞观阁。姬公安在哉,气象空回薄。
乾元寺林深寺独在,谷转路犹邈。徐行出万木,斗起造双阁。
一践清凉境,始知人世浊。白马寺诗宋.李廌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
衡门掩半麓,飞甍耸层构。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
龟鱼水中坻,牛马饮残溜。我卜关外居,此计春可就。
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行吟池上篇,来倒壶中酎。
4.龙游石窟导游词300个字
首先,我看到了用古代文字写的“龙游石窟”四个字。我和妹妹手牵手非常高兴地跑进去。远远的看到了大大的水轮车,旁边看到很多人在看鱼,有些人在喂鱼。我也很想喂,妈妈给我们买来了鱼食。我把鱼食一洒下去,鱼都争先恐后地游过来抢食物吃。有的鱼都被挤得跳起来了,我看着这些鱼觉得很高兴。
然后,我们去了山洞里玩。一走进洞觉得好冷呀!阴阴凉凉的,妈妈都把外套给穿上了。我对妈妈说:“进去像爬山一样,一个楼梯一个楼梯的,好高啊!”我害怕极了,妈妈也很害怕。我看到有些石头像柱子一样竖在那里,有些石头像鹅卵石,有些石头一条条的,很有规律。后来我们进了一个山洞,看到有三根石头柱子,呈等边三角形的样子。
5.龙游石窟导游词150字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龙游石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2年,是至今被发现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底人造建筑。
龙游石窟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因此,1992年,世人传说中的"无底塘"在四个当地的农民的隆隆水泵声中"水落石出"。这些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更是众说纷坛,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是国家AAAA级景区。
6.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龙游石窟的故事
龙游石窟探秘云帆(笔名)浙江省西部地区有个龙游县,在龙游县城衢江北岸3公里处的凤凰山麓,有一个谜团百结的地下巨型石窟群。
石窟群以其幽深宏大、气势磅礴、精致绝伦,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 当4个村民用水泵抽干了一个“无底潭”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在衢江与灵山江交汇处的小南海镇凤凰山上有一个石岩背村,村里散布着许多矩形小水池。
这些水池常年积着深绿色的水,是村民们唯一的生活水源。 一直来,当地的村民只知道水池的水天旱不浅,天涝不溢,取之不竭,深不可测,称之为“无底潭”。
1992年6月9日,当地村民吴阿奶等4人,出于“开发溶洞赚旅游钱”的奇想,集资租借四台水泵,决定要将其中一个水池的水抽干。在连续抽水17个昼夜后,眼前的奇景把他们惊呆了:20平方米的小洞口下,竟然是一个气势恢宏、构造奇特的人工开凿石洞窟。
石窟高20多米,面积达12叩多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电影院。 这一发现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紧邻的6个石洞窟很快相继开发。
这些石窟,全都呈倒扣过来的簸箕形。每个洞都有凿成的石梯通到地面,洞内没发现泉涌的源头。
整个石窟无论洞顶、洞底,还是石柱上,都有均匀、平坦的纹理。洞顶成45度斜下延伸,每洞一般都有鼎立状三角石柱支撑。
每个洞面积小的几百平方米,大的两千多平方米,最大的一个面积达1万平方米,不完全高度30米左右,若将已测出的5至8米厚的淤积泥土清除,最高空间可高达40米左右。 经进一步勘查,在石岩背村方圆几公里内,已发现类似地下石窟有24个。
这些石窟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即使紧邻也并行不悖。从后来打通的5个石窟发现,有两个石窟仅半米厚的石壁相隔,石壁两面完全平行,可见施工测量定位之精确。
相对于巨大的洞体空间而言,这些石窟的出入口开口都较小,且口开在石窟的西南隅顶部。当一天之中日照最强的过午“昃”位,窟内光线充足,相当明亮。
1号窟的内壁接近顶部位置,刻有马、鸟、兽等浮雕,2号窟入口处高壁上有类似花草的线刻符号图形。 据专家考察认为,这些石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国内人工开凿的最大地下建筑群,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建筑群。
这一中华乃至世界奇观,被村民发现以来的较长时间里,基本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状态,直到近年开始通过组织专家考证和一些传媒的介入,才渐渐为世人所知。 石窟形成于哪个年代?史料无记载,民间也无传说或口碑流传…… 石窟群的几何形状和内壁的线状条纹装饰表明它们非天然溶洞,而是由人工所开凿。
在当地的方言中,“岩”就是“石洞”的意思,可见石岩背村这一村名与地下石窟群有一定的关联。然而至今无人知晓石岩背村村名的由来。
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一群奇特的人工开凿地下洞窟,形成于何年,既无史料记载,也无相关的民间传说或口碑流传,那些祖祖辈辈居住在它上面的村民对其一无所知,十分神秘。 已发现的石窟摩崖文字,较为早期并见于文献记载的,当属 “翠光岩”摩崖。
南宋末年诗人张正道写有一首《翠光岩》诗,诗中有“千年尽露波涛色,万古犹存斧凿痕”的句子,可见尚在南宋年间,此类石窟就已被认为是千古之谜了。 从石窟开凿的痕迹来看,石窟无疑是用金属工具施工的。
有专家考察后认为,由于所有洞窟中均有的支撑鱼尾状石柱明显属汉代风格,且只有汉代的冶炼技术,才产生了钢铁、凿子、锤子等先进的开采工具,所以石窟群可能形成于汉代。也有专家认为,石窟打凿的沟槽断面绝大部分是圆弧形下凹,绝少有扁方凿刃所遗留棱角分明的折凹沟槽。
也就是说,施工所用的工具,即使加工质地较松软,也很容易磨损。而未经氧化的红砂岩质地较为松软,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开采如“切豆腐”,因此可推测,这种工具可能是铜制的而非钢制的。
换言之,石窟群可能为青铜器时代的遗物。 也有专家考察认为,“翠光岩”石刻的字形形成时期,正处于甲骨文到豢朝大篆的转变时期,有很深的原始象形文字的印痕。
因此龙游石窟群的形成应在秦汉之前的远古时期。 由于尚没有足够的史料,这些堪称中华一绝的人工开凿石窟群,其准确的开凿年代,依然是个难解的谜。
采石场遗址?古仓储?帝皇陵墓?姑蔑国宫殿?抑或是外星人的杰作…… 古人为何要开凿这么一大群地下石窟?1997年9月,龙游县政府曾邀请国内有关专家进行了一次论证。因目前未发现相应的史料记载,也未从已开放游览的石窟内发现任何出土文物,对石窟成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持五代吴越国钱王时期的一个官方大型地下采石场遗址观点者认为,石窟群石头断面与采石形状比较吻合,石窟的四壁陡峭笔直,棱角分明,符合采石取料的特征,且洞窟所在地离衙江很近,便于石料的运输,所采石块运杭州构筑钱氏捍海石塘。只是这浩大的开采工程,属当时的“国家级重点工程”。
与这一观点相左者认为,石窟遁壁刻饰线状条纹,极为规范与认真,工整程度堪称一丝不苟。鱼背状竹节形撑柱亦用线刻条纹通体装饰。
这些凿饰的作用,是艺术地凿出表面的粗糙度来增强红砂岩抗风化力,是防止表面成片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