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疫情,很多人认识到了戴口罩的好处,但是想必很多人并不清楚,发明中国第一只口罩的人和和一个叫伍连德的人有关,被叫为“伍氏口罩”,那么,中国的第一只口罩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是谁发明出来的?下面汇感网小编就来说说。
中国的第一只口罩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1910年岁末,一场引发肺部病变的鼠疫在东北三省肆虐死亡6万多人。临危受命的伍连德,从天津一路北上,成功扑灭了一度令人绝望的瘟疫,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为防止飞沫传播,伍连德发明了中国第一款口罩。把一块外科纱布折叠起来,中间衬上一块药棉,然后把两端剪开做绑带,制作方便、成本低廉,防护也严,一批妇女批量赶制,人们戴上口罩,把嘴和鼻子遮挡起来,称它为“伍氏口罩”。
出生在南洋,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伍连德是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先后在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德国科赫实验室从事传染病病源学和疫苗学研究。他不仅发明了中国第一款口罩——“伍氏口罩”,还提出旋转餐盘倡导分餐制,并推动中国现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在1911年4月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相当于今日G20疫情应对峰会,提出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此后,伍连德前前后后在中国主持兴办了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为中国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最原始的口罩源于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
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那中国历史上真正一次意义医用口罩就是“伍氏口罩”。
至今伍连德教授抗击疫情措施依旧采用:封路封城阻断源头、尸体焚烧阻断传染、成立抗疫防控组,向伍博士致敬!
中国历史上第一例尸体解剖
资料介绍说:伍连德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外,还到英国著名的医院实习、到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等欧洲一流的医学院进修。
伍连德是当年剑桥医学毕业生第一名,也是同届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他的同学很多已经是大英帝国各地的医学支柱。
他要找出原因。尽管当时俄国、法国等国家的医生都认为,鼠疫是经跳蚤由鼠传染人,人际之间并不传播。
他个人不同意。因为当时的死者很多是一人,然后全家得病去世的。他认定是飞沫会传染,这是“肺鼠疫”,并要求医护人员戴口罩避免传染。
可是没人同意。阻力重重。他想方设法对一个日本女人进行尸体解剖(在当时的中国,人死了要解剖绝对不允许的,当时的大清法律也明令禁止。)他用从英国带来的中型显微镜察看,化验结果证实:流行在傅家甸的正是鼠疫。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疫尸病理解剖。
伍连德生平概况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广东广州府新宁县(今广东台山市)。其父伍祺学系开设金店的侨商。伍连德于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北部的槟榔屿(今马来西亚的一个州,比爱因斯坦大4天)。他7岁考入当地英国人设立的槟榔屿公学,接受10年制教育,学习成绩优异。1896年,考取英国女皇奖学金,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医。他勤奋刻苦,在大考中获得“基本学者”的名衔,并多次获奖金和奖章。1899年6月,获得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取圣玛丽医院奖学金,入该院听课和实习三年,成为该院的第一个中国实习生。1902年,取得剑桥大学医学士学位,得到了母校资助的研究奖金,每年150英镑。他先后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与研究。他曾得到英国生理学家兼医史学家福斯特、脑神经生理学家谢林顿、生理学家阿勒布特和戴尔、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俄国动物学家兼细菌学家麦奇尼诃夫等著名学者的指导。1903年,他以有关破伤风菌的学术论文,出色地通过了剑桥大学博士考试后,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他接受了意曼纽学院所颁给的研究生奖学金,到新成立的吉隆坡医学研究院从事了一年的疟疾和脚气病的研究工作。1904年底,他回到槟榔屿,在珠烈街开设私人诊所,并积极参加华侨社会服务,致力于社会改革,如反对吸毒和赌博。他主张男子剪发辫,提倡女子教育,鼓励少年男女开展体育运动及创办文学会等。
1907年,他接受了清政府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聘,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职),不久被派赴伦敦、柏林考察军事医学。伍连德由于早年缺少学习中文的机会,回国后深感不便,到天津上任伊始即聘请教师学习中文,很快就学会了用普通话讲课。他在与梁启超、辜鸿铭、严复、胡适等人的交往中,对中国古籍也逐步有了了解,加深了对祖国历史的认识,并搜集了不少古文物。
以上就是有关中国的第一只口罩是怎么发明出来的,中国的第一只口罩是谁发明出来的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