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把输赢看得非常重要,这其实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输赢观的引导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让孩子正确看待输赢?下面汇感网小编就来说说。
如何让孩子正确看待输赢
有时候不要追求绝对的原则性,在孩子不同成长时期,要有不同时期的变通。
1、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偶尔让他们获胜
学龄前的孩子一般比较难接受失败,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强大的”。
这和我们一直所做的鼓励、正面教育有一定关系。
心理学家Susan Harter博士,专门对学龄前儿童做了研究调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幼儿的头脑中,通常有一个'幻想的自我'。这个自我拥有超强的能力、天赋和良好的品德。
例如我们在幼儿园里,会一直赞扬孩子们奔跑和攀爬的能力,语言和数字的能力,以及赢得比赛等很多方面的优秀能力。
结果有50%以上的孩子,觉得他们在同龄人中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游戏的好处非常多,所以很需要他们开心的享受其中。
此时往往胜利=乐趣,如果总是输便很快失去了乐趣,没了信心。
所以对于规则意识不太强的学龄前儿童,适当的故意输,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一次次小小的失败,然后感受胜利的喜悦,再失败再胜利,这样他们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学会接受失望和自己技能的局限性。
2、孩子大了,要更注意公平和规则
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我们面对游戏的输赢方式也要随之改变。
他们的规则意识逐渐增强,公平和体育精神就变得尤其重要。
这个年龄需要父母增加一些公平竞争的力度,减少故意输的次数了。
大一些的孩子热衷于某一项技能的自我提升,比如篮球、足球、象棋、游戏等等。
那么父母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掌握这些技能,提升竞争力,而且强化规则意识。
在我看来,除了合理的控制输赢的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看到父母输赢之后的样子。
父母输赢的样子,就是未来孩子处理输赢关系的模板。
这句话其实很有分量。
有时候让孩子获胜,是父母扮演失败模板的大好时机。
输的时候不焦躁,不愤怒。
让他们知道,输了并没有关系,而是像父母一样,总结经验找到原因,并努力改进。
你应对失败的情绪,逻辑思维的方式,将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同样道理,父母赢得时候不骄傲,要努力去扮演一个优雅的获胜者,而不是一个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获胜者。
让孩子体验输的时候建议
1、不要一开始连续让孩子输,可以让孩子输一次,再赢几次,反复输赢。
不至于过于打击孩子,也让孩子对赢抱有希望。
2、让孩子与另外一个更强的人比,比如告诉孩子:“爸爸比妈妈更厉害哟,你想和他比一下吗?”
这样让孩子知道,虽然和妈妈比一直赢,但是还有比他实力更强的,这样他就知道输赢是有对比性的,并不是绝对的。
3、当父母输的时候,也可以说:“我输了,好难过啊,但是,没关系,以后我一定要多加练习,争取下次可以赢。”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输了以后的心态:会难受,但是还要努力。当孩子输的时候,也更容易保持这样的心态。